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6.7.08

从历史看“非种族性政党”

马来西亚的种族性政党在308大选过后,有提出一个转型的概念。即以多元种族的视野和以多元种族的途径来处理人民的需求;最好是能够转成为多元种族的政党,以告别种族主义的标签,暂且不论种族性政党是否有意愿转型或能否转型成功,我们不妨从历史看多元种族政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后,出现的第一个多元种族政党是在新加坡成立的“马来亚民主同盟党”,它曾参与1947年的“大罢市”,以抗议英国强行推出“马来亚联合邦协议”,不接受他们提出的“人民宪章”。領導這場大罷市的是陈祯禄,他当时虽然是各族参与的“全马行动理事会”主席,但也不得不与马来国民党的“人民力量中心”共同起事,因为要更具代表性。可惜无法开花结果,1948年“马来亚民主同盟”自我解散。

由于时局的急转直下,陈祯禄至1949年领导华人成立“马华公会”,以保护处于水深火热的“华人新村”的50万人民。既是华人政党,自然被标签为种族性政党。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回应马来人成立“巫统”。正因为这样,才有日后的“联盟”乃至“国阵”出现。

第二个非种族性政党应推林苍佑在1951年于槟城成立的“急进党”,一度是槟城最大的政党。吊诡的是1954年林苍佑应陈祯禄之邀加入马华公会。“急进党”也就无疾而终。

这就是说,两位政治巨人,一先一后从非种族政团转身成为种族性政党的领导人。没有人说他们这样做是错的,因为时代需要“民族主义的英雄”来领导华人。

第三个非种族性政党是巫统创党人拿督翁于1951年离开巫统后所创立于“马来亚独立党”,以抗议巫统拒绝开放门户于非马来人。1954年这个党改名为“国家党”,仍由拿督翁任主席,副主席则是橡胶业巨子连裕祥,1955年国家党在大选中一败涂地,连裕祥过后也离开国家党,转而参加马华公会,一度还是槟州马华主席。

拿督翁虽然仍坚持领导国家党,但在1959年时,这个党已全然脱胎换骨。转成马来人政党。在回教党的支持下,拿督翁才在丁加奴取得国会议席。1962年拿督翁逝世,国家党也因之消失于政坛。1971年巫统将拿督翁遗像迎回巫统,定位为巫统的奠基人。

第四个非种族性政党也是在1951年成立的劳工党。原是区域性政党,后来发展成以社会主义为导向,强调意识形態而排斥种族思维的政党。它在1957年与也是标榜左派的人民党(1955年成立)合组成社会主义阵线,简称社阵,与右派的“联盟”(巫统,马华及国大党组成)分庭抗礼。但无可否认的是它的基地在华人社会。1964年社阵在选舉中失利,1965年,人劳两党因对国语法案分歧,结果在1966年宣告仳离,社阵消失。劳工党后来也因备受压制而杯葛1969年的大选,旋后爆发“513”种族冲突事件。自此之后,劳工党进入“冬眠状态”,更在1972年被吊销注册。人民党则逐渐转型,经过1974年的大选 交白卷后,这个政党的马来人色彩更加浓厚。2003年,赛胡申阿里将之与国民公正党合并成“人民公正党”。

第五个非种族性政党是1953年成立的“人民进步党”,由DR及SP辛尼华沙甘两兄弟领导,起家于怡保。1969年大选取得佳绩后应邀加入国阵,转成执政党一员,基本上被形容为印华混合的政党。1974年大选受痛挫,从此一蹶不振。虽然至今仍是国阵一个成员,但它所扮演的角色十分有限,前途难卜。

至于在马来亚独立后成立的非种族性政党,命运虽各不相同,但还是摆脱不了种族倾向。

例如
(一)1963年由退出马华公会(1961年)的林苍佑成立的民主联合党,以标榜多元种族出现政治舞台,似乎又回到“急进党”的年代。1968年它又并入民政党而在1969年大选取得辉煌胜利,成为槟州的执政党,1972年它与联盟合组联合政府;1974年加入国阵。虽然保持多元性,但在国阵内已被视为华基政党,与马华公会关系若即若离。2008年大选,双双成为“难兄难弟”,政途有待考验。

(二)1965年成立的“民主行动党”脱胎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向以来高舉多元种族旗帜,但立足于华人社会,因而成为马华和民政的克星。它也从来没有掩盖其华基政党的色彩。也因为与人民公正党合作,才能在308大选中脱颖而出。这说明多元性的反对党,单枪匹马不易成事。

(三)1998年由安华一手督导的“国民公正党”,也亮出多元种族招牌,采取了拿督翁的手法向国阵叫板,但它从一开始就定位为马来人主导的政党,在比例上是6-3-1的方程式;而在东马则另有安排。它既不是巫统和回教党的翻版,也不是46精神党的继承者,而是准备在马来西亚种族政治中杀开一条血路,但也不得不与其他反对党合作。经过10年磨练,终于在308大选中改变国家的政治格局。看来,它是一个准备打破历史规律的政党。有人因此认为大选冲淡了种族政治和刺激了种族性政党要求转型的可行性。

但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多元性与单元性的色彩,而是霸权政治引发了后遗症。因此,与其作高难度的转型,不如对症下药。以上的历史例子也告诉我们,不是标榜多元性就可解决种族问题,而是一个政党的立论与实践是否相辅相行?是否有勇气纠正时弊?这和转型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合作的政党如何作出合理的定位。

(原载于2008年7月26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