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立国50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把政坛搞得乌烟瘴气。性丑闻充斥其中;相互指控不绝于耳;宣誓书如同儿戏;再加上金钱政治疑云重重,几乎挑动每个人的神经腺,好像国家大事只是几个人在斗争,又好像“性事大过天”,把一切的一切都给淹没了。难怪有人形容国家进入了“肮脏政治”(借纳吉语)的时刻(希望只是短时期而不是被形容为年代,及早厘清局面,否则就是国家的大不幸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谁把政治弄脏了?是谁转移视线?是谁设陷下套?是阴谋还是反间计?留下疑团重重,无从解开。人人在谈,人人在问,始终找不到答案,成了一出无间道。
然而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源自全国308大选的那场政治海啸引发的严重后遗症。当我们在为马来西亚的民主政治喝采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感受政局变化下的无常政治气候伴随而来。谁也不愿负起失败的责任,谁也不想成为被千夫所指的那一位,只好让舆论来作“判官”和指指点点。批判归批判,指责归指责,我们还是无法使政局安定下来,反而面对一波又一波的冲击,没有一刻静下心来。
最具爆炸性的新闻由前首相马哈迪一手挑起,他要首相阿都拉为国阵在大选的最大失利负起责任而下台,让位于其副手纳吉。虽然事后因纳吉未有响应,马哈迪又作其它人选。他指责阿都拉“平庸和领导无方”,而他承认“选错了接班人”,并以退出巫统作为与阿都拉“划清界线”来刺激巫统党员勇于“起义”。可是阿都拉矢口否认,坚持他是获得多数席再度执政中央,没有下台的理由。至于何时交棒,那是他与纳吉之间的关系,不必马哈迪瞎操心。
两位重量级领袖的撕破脸皮,不仅前所未有,而且关系越闹越僵,没有峰回路转的可能。此其一。
安华308大选之前,也就是在2006年的依约补选期间就对纳吉展开连环炮式的攻击,毫不容情。这两人曾是政治师兄弟(1982年安华当巫青团长时,纳吉是副团长),如今因政治权力已是公开决裂。蒙古女郎的命案更成为安华手中的一张牌,企图把纳吉牵扯进来。前有部落客名士拉惹柏特拉的宣誓书揭纳吉夫人“人在现场”;后有私家侦探峇拉苏巴马廉的宣誓书更抖出惊人“内幕”,把纳吉直接拉进来,正好给安华逮个正着,又是一场“性丑闻”的交锋。
未料隔日(7月3日)峇拉又出示另一份宣誓书,推翻其本身的第一份宣誓书,使到事件更加扑朔迷离,不知为何会这样。
事件的急转直下,从表面来看对纳吉十分有利,至少他不必再自辩便有人为他“漂白”;但在实质上,也没有使纳吉如释重负,反而有许多的感叹和无奈。他的形象也因戏剧性的变化而受损。此其二。
最令人震撼的是6月28日再爆出“鸡奸丑闻”,矛头直指安华。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事件未搞清楚前,安华行踪成谜,最后确定他已到了土耳其大使馆作客。理由是防止重演1998年的逮捕事件发生。
经过交涉后,安华回到家中,但其23岁助手赛夫报案指控安华“鸡奸”,还是一个大迷团。姑不论动机何在,它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变成爆炸性的政治课题。此其三。
如果我们把马哈迪、阿都拉、安华及纳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连串起来,它就是一篇马来西亚的波谲云诡的政治故事,严重地影响国家的信誉和国际形象,对马来西亚低迷的经济走向,政治不安的局面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不及时煞车,或未能分出胜负而纠缠不清,没有人会知道结局是怎样的?
当然如果没有1998年安华被革职的事件,就不会有今天的结果。安华说他被马哈迪“抹黑”,起而抗争和反抗,让“烈火莫熄”又再今日死灰复燃。阿都拉认为他也被马哈迪“抹黑”,他采用的是迂回与柔性的反击,使到政局增添变数。纳吉指说他被安华“抹黑”,一直把蒙古女郎事件套他,使他感到“政治肮脏”。马哈迪也有话说,他认为安华轰纳吉是在指桑骂槐地“抹黑”他,以报复被革职事。同时林甘短片及法官对他的指责,也是为取悦当权者来抹黑他。
从这样看来,他们都在相互“抹黑”,而且越描越黑,黑到手段出尽,但目的则不相同。马哈迪是孤军奋战,只求换人当领袖;阿都拉和纳吉是同一条藤上的蚂蚱,荣辱与共;安华则鼓起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以求“改朝换代”。
不论他们有什么不同的议程,国家因为出了“四大天王”在较劲,已形成火爆的政治课题。人民要相信谁呢?人们又要什么样的改变?说白了问题的焦点在于国家的未来,不要将个人的恩怨转动政治舞台而模糊了视线。
在这方面,安华无疑是最快和最及时的将一切不利他的“丑闻”转成“政治迫害”。他动员群众为他的政治议程不断造势。如果他成功地让人民接受他的个人荣辱与国运连在一起,他就有机会将“个人危机”转成契机,为916的夺权计划增加筹码。这也是安华目前转变斗争方式的转折点,他不再依赖议员主动的跳槽来凑足执政的数目。因为议员们的模棱两可的立场让他感到太累,过于被动,而人民也对他的“承诺”感到有些不耐烦。有效之道是让群众的力量来催使议员们改换码头,不然分分钟都会有变化,“鸡奸案”再起即是最新的一起案件。
在安华看来,这是他“最后的斗争”,也唯有群众的拥护和掌声能把他再次送上权力的核心。若是离开了群众,他将会感到孤独与落寂,他不要在法庭上作抗争,他这次选择以群众作为平台。正如马哈迪在1983年的修宪风波,选择群众的造势而终于在国会完成他的心愿。安华学足了马哈迪的强势领导作风。
他的优势与天生的辩才正是阿都拉与纳吉所缺乏的。
有人说,“魔鬼也吧,天使也吧”,安华已是一个难以替代的人物,他的魅力让人相信和接受他是改变政运的火车头。
也有人说,在这场斗争中,阿都拉可能处于有利的局面,因为纳吉有阴影,未对他构成直接威胁;因为安华最终凑不足30名议员倒戈,只能出任反对党领袖,让他继续担任首相到交棒为止。
更有人说,指控归指控,若有真凭实据,无妨提上法院研审,无需拿来与政治混在一起;若没有强烈证据,也就无需“添乱”,国家现在已是够乱,不要让“报案和宣誓书“乱了阵脚。因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在百物飞涨声中,人民的就业与温饱问题,才是政治的大道理,其它的人格人品问题的争议,属于司法层次的课题,不能藉此模糊焦点,主次不分。
不论我们接受那种说法,由于性丑闻的相互抹黑,马来西亚的政治已掉进“黑洞”。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从黑洞爬上来,还国家政治一片晴朗的天空?总不能越陷越深。若是无法找出一条方案解决“四大天王”的没完没了的恶斗,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来一个闪电大选,以求一劳永逸分个胜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