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0.08

勿洞和平村心灵之旅(三)—马共“山精”杨顺生

我们这个团(韩视新闻)的主要导游是杨顺生。他有75岁高龄,但看来尚健壮,走起路来不输年青人,大概是长期在森林的训练有以致之。

根据他自己的介绍,他是来自宜力的人,在1952年离家进森林打游击战。因为他不堪英军把他们全村人赶往围有铁制网的“新村”居住,一举一动受到严密监视,也就趁外出割胶时自我消失了。这样子一晃就50多年过去了。和平后(1989年)他回不了家,所有证件都失掉了,也就在和平村住了下来。他满意现在的生活,也喜欢向外来的游客讲述马共的历史。若说他是马共第一导游也不为过,因为他超强的记忆力把一切的一切都一五一十的讲了。

在我们吃完午饭后,他和林筱东就带领我们参观“马共文物馆”。这是离开餐厅不过50码之遥的一栋建筑物,内中展示的图片和文物,有许多是我们在报刊和刊物已见过的;也有一些是我们初看到的。虽然不算齐全,但也算是对历史的交待。

我在文物馆看到的东西最为吸引我的不是历史图片,而是一些陈旧的收音机被改良后成为马共在森林行军时的通讯工具。其作用是通风报汛,传达指示和报告敌方行踪。还有是马共自制的武器,看来并不起眼,确实是他们的“兵工厂”的“森林制造”的本土化武器。

至于马共在行军中睡觉的吊床,也真是别具一格,内有乾坤。既可装进行囊,也可轻易打开,配有蚊帐,也有抵御寒风透骨之效果。在很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居无定所的一群。为了避免成为目标,他们只是三五个人成队伍。

杨顺生也真是有讲不完的故事。在晚上晚饭过后,连同来自吉打威省的游客在礼堂大唱卡拉ok自娱时,他也借中间时段播放“战士走过的道路”,一面讲解,一面补充马共的战斗事迹。有人兴致勃勃在聆听,也有人听不懂,嫌他讲个不停。半小时后,我们又听到游客们在礼堂载歌载舞,真是欢乐一片,与马共昔日的紧张生活,形成强烈的对照。这一批游客到了晚上十时许才尽欢而散。原来他们都把和平村之旅的重点放在礼堂的同欢共乐节目中。

第二天早上,我们又再杨顺生的带领下参观马共过去的营寨。这是和平村刻意留下的“旅游营寨”。作为一个典型让游客们了解马共是这样打战和生活的。

当我们的车子又来到营寨前,杨顺生先告诉我们怎样看山形,怎样辨别方向。他说山有龙脉,生活久了,就会知道哪里可通,哪里不通,更会知道东南西北;是通向吉兰丹、或霹雳、或吉打边界。如果在山里迷路又没有指南针,不必惊慌,看水流之处,就会找到方向。如果饿了身上没有东西,那可找果树裹腹;若不知是否有毒,最好先煮过。万一找不到水源也不必担心,有些树本身就有水,例如竹笋就有水分供消渴。因此他颇有信心地说,马共在森林有困难和危险的日子,但不容易被饿死,更何况平日他们的贮粮十分到家。

接着我们沿着小径进营寨参观。这些小道在两年前由泰政府派人铺上石灰和石阶,方便行走。而在过去是泥泞小道。再往上推战斗的日子,更是没有小道,因为战士走过之后,扫掉痕迹,不让敌方察觉。

问他可有防卫之道,他说有地雷和陷阱之设,不知情者便会赔上一命。而他们马共都熟悉地形,避开机关。营寨内除了有男女分隔的简陋营棚外,也有“夫妻房”,但因房间有限,夫妻轮流使用。马共的军纪很严,一切男左女右,大小解也就这样地分开使用。

他们吃大锅饭,连煮饭都很讲究。这里是厨房,烟囱却远在别处的地洞中冒出,但不出烟。有树叶铺盖,经过处理,烟到出口就变成雾,即使是侦察机也侦不到有“人间烟火”。

马共的营寨有另一个天地是种植了各种各样的中药植物。杨顺生也详细的解说路旁的树有那些可治病。似乎没有一样不是他熟悉的。他成了马共的“山精”。他告诉我们,在森林过活,有一样东西一定要带上的,那就是盐。人没有盐就会有生命的危险。糖份可从植物中取,盐就非带不可了。有一次他在抢救一位垂危的同志,眼看就要断气,因为无药可施用,而且病情十分奇特,人处休克又近乎翻白眼,他灵机一动,用盐灌入病人口中,真的奇迹发生,把此人救活回来,直到今天还活着。

杨顺生的“功夫”不仅于此,他来去自如,70年代潜入霹雳,“打回自家去”,眼见难于开展工作,又退回马泰边境。他说,对方知道这位“山精”的存在,就是找不到他,因为他太熟悉森林的方向。他不但活了下来,也十分享受当向导的生活。

(原载于2008年8月25日《号外周报》 第390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