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至少有两个国阵成员党挑起或提醒国阵成立的历史,认为它们都是国阵的“创阵”人之一。究竟真相如何,让我们揭开历史真实的一面。
它的背景起于1969年“513”事件后。就在那一天,首任首相东姑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终止国会民主,停止政党活动的同时,也把权力转移给出任全国行动理事会主任的敦拉萨(以副首相身份掌权)。
那个时候,敦拉萨发现自1953年组成的联盟结构因大选失利已不适应当下的政治需求,因此思及改革。
随着他的谋士,尤其是当时的内长伊斯迈及外交部常务秘书长加沙里等人在金马仑商议后,决定朝向一个新的组合稳固执政权。另外,也有一些深谙左翼统战的助手包括如曾任副部长的阿都马日及阿都拉阿末及报人沙末伊斯迈协助出谋划策,于是有了下列的步骤:
(一) 敦拉萨以全国行动理事主任的身份在1970年正月组成全国协商理事会,成员包括在朝在野的政党和具有代表性人物,以便政府推行的政策取得各方认同,避免分化加深,唯不包括行动党和人社党。不知是否不想反对党在政坛消失或另有想法,个中原因不得而知。这个协商会的作用就是使到全国行动理事会的政策合理化和具有代表性。手法如同左翼一向强调的“统战”,对孕育国阵概念起积极作用。
(二)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敦拉萨有鉴于砂州于1966年革除宁甘首席部长职后产生宪制危机而政局呈现不稳,乃在1970年通过密谈争取势力深入华社但标榜左翼的人民联合党合作,以改变后者的反大马立场。当一切就绪后,敦拉萨宣布在1970年5月恢复砂州议会选举(因“513”爆发被展延),果然不出所料,砂州联盟(土著党、保守党及砂华公会组成)取得23席(其中砂华只占3席),人联党与宁甘的国民党各取得12席(总数48席)。由于有了事前的共识,人联党加入成立联合政府。我们可以视之为第二个“统战”成果。这意味着,人联党取代了砂华公会角色;后者也因之较后消失于政坛。
(三) 第三个“统战”成果在西马发酵。当1971年在槟州执政的民政党面临内哄而分裂后,敦拉萨协助林苍佑安然度过险关,促成1972年2月,民政与联盟正式在槟州组成联合政府。接着5月的时候,又与人民进步党在霹雳组成联合政府。进入5月份后,联盟与回教党在吉兰丹组联合政府呼之欲出,直到12月完成协议签署。换句话说,1972年是敦拉萨完成“政治统战”年,但也给马华公会带来一定的冲击。盖因马华在1969年大选失利所致。即便在1971年2月国会民主重开后,马华曾展开轰动一时的华人大团结运动,也因内部矛盾扩大而在4月又告分裂。由于团结运动戈然而止,马华只得眼看着联合政府一个又一个成立起来。这等于改变了最早期的三党联合的联盟结构。内心之痛,可想而知(后来这也导致陈修信在1974年退休而由李三春顶上,他是最后一名承诺马华加入国阵的组织,因为他与陈修信感同身受)。
(四) 其实,当敦拉萨在1972年5月全面掌控局面后,也在同一个月在阿罗士打首次喊出要成立“国民阵线”(国阵)的愿景。但他不急于求成,因为他还有一件大事要完成。那就是他在1971年起即推动的搞好马中关系。1974年5月杪在时机成熟下,敦拉萨直访北京,达成马中建交。这种“化敌为友”的大动作是空前的大突破;尤其中国正值“文革”时期,而马共仍在国内活动之际。也唯有敦拉萨敢于“破旧立新”,证诸了他接受智囊团的策略把“统战”推向新高点,不但抓住华人的心,也让所有马来西亚人团结在敦拉萨的领导之下;更进一步在东南亚树立典范,朝向不结盟及中立化的道路迈进。
就在敦拉萨访华凯旋归来之后的1974年6月1日,他郑重宣布国阵正式成立。由此可见,国阵的诞生是敦拉萨一手操办的,也是巫统在他领导下建构的新政治格局。所有加盟的成员党在实质上不能说是发起人,只能说他们响应敦拉萨的号召。在大势所趋下,所有的盟友一起将联盟扩大成国阵。接着在8月的大选,国阵漂亮胜出。“统战”发挥了它的巨大和无穷的威力,反对党只得靠边站。
(原载于2008年10月6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