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4.10.08

种族关系法令是不必要的 (天下纵横)

最近政府准备提出种族关系法令,引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支持者认为应有这样的法令以制止有人发表极端的言论破坏种族关系,制造种族失和。马华方面的领袖就持有这个观点。他是针对阿末依斯迈的“寄居论”造成的抗议声有感而发;而民政领袖则补充说不妨改称国民团结法。反对者则认为国民团结不是用法令来达成的。李霖泰就有此看法,认为多此一举。

在还没有通过这条法令前,探讨是否需要再立新法令是有必要的。我建议立法者(议员们)在讨论这项法案时不妨先参阅前理科大学教授勒南教授的著作《种族主义与马来亚的政治进程》一书,不难了解种族的分化导致了种族政党的形成。而种族性政党又反过来捍卫种族利益,然后通过上层政治加以协调和缓和。换句话说,种族问题是长久以来即已存在的政治生态,不是最近才有的。既然是历史问题,我们就要从历史的角度切入,才能看到现实的社会是否已解决了或缓和了有关问题。

勒南指出种族分化不仅限于种族上的不同,还包括缺乏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各民族都存在本身的宗教、语文、风俗和习惯。此外,马来人与非马来人也有地域上的不同。一般而言,非马来人较集中在西海岸,而马来人则集中在东海岸,也因为发展进度的不同,造成西海岸较为发达,而东海岸相对的落后,以致有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水平。

基于这一历史事实,马来亚在战前出现种族性的政党也就不可避免。当这些政党形成一股政治势力时,也吸引了大批的族人加入其中。例如战后组成的巫统、马华和国大党便是以种族作为导向,但为了争取独立的及早到来,它们又合作组成联盟,形成了一个上层结合的政体。

这样的一个组合领导了马来亚在1957年取得独立;但也是这个组合,在1969年“513”事件后被重新洗牌,标志着旧的结合体的“瓦解”和新的结合体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中,按造新的结合体的需要,制定了各式各类的法令,如“煽动法令”是为了遏止敏感课题被挑起;如“官方机密法令”出炉也是防止机密资料外泄;与此同时,原有的“出版与印刷法令”也被强化了,目的不外是告诉人民在言论自由底下,有某些课题是不能被议论的。

与此同时,在“513”过后,“国家原则”被提出,新经济政策出笼,不断地强调“重组社会,消除贫穷”是终极目标。当然在更大程度上是从经济着手以提升马来人的经济地位,还有一个特点是通过政治“干预”了所有的领域,理由是拉近族群间的差距。
就在这个大前提下,“土著和非土著”的字眼出现了,“回教徒和非回教徒”的字眼也出现了。为了政治利益,以种族为导向的政党显得更为明显,即使是强调非种族性的成员党,如民政党也被归纳为华基政党;而反对党,如行动党虽然也声称是多元种族的政党,但也被标签为华基政党。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框架下,政党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有了局限性。

尽管如此,在“513”的阴影下,各个政党也在种族间演绎有节制性的角色,以免越过了头而成为被指责在鼓吹“种族主义”。这种局限和小心翼翼变成政党的一个不成文的指南。我们可以这么说,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都谨慎地不要跌入种族主义的陷阱。但不幸的是这些年来,有些政党的次级领袖竟越轨地发出十分刺耳和难以令人接受的种族性言行,这不但连累整体,也使到人民有所反感。

308大选的结果就是人民(各民族的人民)用选票否定种族主义政治的嚣张,以让某些人有所醒觉。这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行动印证了种族主义不过是少数政客的伎俩,既无卖点,也没有市场。

本来在大选之后,反省的应是少数政客的过火言论,而不是人民;现在反过来提出种族关系法好像是人民存有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不是政治上的失误。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人民的成熟与理智,不再被种族情绪所鼓动,也不回应种族论调。因此在大选后形成的政治新格局是要求更大的自由空间不分种族来改变和消除贪污和滥权。

在这方面,执政的成员党同样有强烈的呼声,他们发出的也不是种族言论,而是要求反省和自责。这就说明了今天的马来西亚面对的不是种族失和的问题,也不是种族关系的紧张;恰恰相反,他们反对的是极端的言论和少数人的嚣张和狂妄。就此而言,我们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提出新的种族关系法,而是有针对性地促请种族主义论调者消声。其实我们已有太多的法令了,足以应对任何的威胁性言论,实在没有必要舍本逐末再来新法令。因为当今的社会,除了政治斗争加剧外,哪有种族紧张?也因为人民不必靠教科书,也能自觉地分辩对和错,才有今天社会的和谐。

(原载于2008年10月13日《号外周报》 第397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