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2.09

第一篇:客家歷史與客家偉人

不論是在中國近代史上或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客家人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是有史為證的,這可以從馬來西亞首間客家文物館內所展示的文物歷史充份體現出來。這間設于檳州客屬公會大廈四層的文物館,它的別開生面的構思與設計讓我們得以回顧先人的豐功偉蹟和他們對兩國近代史的構建。
說到客家人,人們總有一種不易理解的迷惑,因為客家並不是地域之名,也對它的“出道”爭論不已;更對客家話的形成有一種說不出其所以然來。到底誰才是客家人?為什么同是居住在中國本土內,會被當成“客人”呢?它們是不是漢族以外的另一個族系?而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客家人在后來又不會說客家話?這是有遠因和近因的。

客家人源自中原
最先給客家人下定義的是清代進士徐旭曾。在1808年時,身為廣東惠州豐湖書院的學者,提出了后來被列為《豐湖雜記》的重要文獻,首次為客家人下定義﹕“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后也”,因“元兵大舉南下,宋帝輾轉播遷”,“百姓亦多舉族相隨”,“有由贛而閩,沿海至粵者;有由湘、贛逾岭至粵者”。
這說明南遷的中原漢族,隨著南宋偏安,而多數擇贛(江西)、閩(福建)及粵(廣東)交界處的山地建立起一個以山蠻作為屏風的農耕社會。由于是遷民,“粵之土人,稱該地之人為客;該地之人也自稱為客人”,“彼此之間,風俗語言未能與同,于是各安其位,”客人一說也就形成。
在1933年及1950年,客家權威學者羅香林教授分別出版《客家研究導論》及《客家源流考》提出了在歷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遷移”之說,即“東晉的五胡亂華”,“唐末的黃巢之亂”,“南宋的元人入侵”,“明末清初之亂”和“太平天國起事”。在年代上是始自公元304年直到19世紀(即1868年太平天國滅亡爲止),前後歷時1500年之久。他的用意也旨在說明客人來自中原(河南),是漢族的重要民系,用以推前徐旭曾的“宋之衣冠舊族”之說。

當然也有人再向前推,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公元前221年),客人開始南遷是為第一次大遷移,以“補充”羅香林的“五次遷移”之說。更有的學者指南遷之中原人與居住在中國南部的少數民族—畬族有密切關係(這些本地土人主要分佈在福建、淅江、廣東、安徽等省),因而提出客人非正統的純漢族,自然引起爭議(見雨青編著《客家人尋根》及肖平著《客家人》)。
其實,不論那個說法,都是具有爭議性的,也沒有一定明確的定論。但不爭的事實是大家都承認客家人的大本營“始于贛州(江西),續于汀州(福建),成于梅州(廣東)”。就是來自這三角州的先民又把族群散播到中國各省市縣鄉生活,因而有了所謂客家人分散在中國的21個省内之說,其中42个純客住县市,另268 个非纯客住县市(見謝重光《客家形成發展史綱》)(但最集中生活在江西、福建及廣東的特定地區。是以徐旭曾的文中又有一段這樣說﹕“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
既然我們今日所指的客家人是以這些地區的民系為標準,則從太平天國到孫中山辛亥革命成功后飄洋過海的客家人也是以這些地域的遷民為依據。他們把自身的文化風俗傳統和語言帶了過來,在海外建立起同樣的社區,且融入當地社會。這就是說,遷入海外的客家人以“地緣性”、“血緣性”和“方言性”來界定他是不是客家人,而這個界定又是根據他的先輩或先民是從什么地方遷來的為准。

客家話的特殊性
至於客家話又是屬于那個地區的方言呢?為什么它那么接近中國的普通話,又與中國南方流行的福建話和廣東話乃至潮州話和福州話及瓊州話有別呢?有推論說因為客人來自中原,所以他們操的是唐宋時期的“官話”,也帶有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畲族的先民)的口音。

總之它是因為時移勢易下所形成的一種特殊方言,最集中表現在這三角州一帶的人民的口語。它本身沒有自成一體的文字,而是根據秦始皇統一的漢字來演繹其方言。這與中國其他方言也沒有太大的差別。秦始皇的最大貢獻也許在于統一文字而不被中國的各種方言所“侵犯”,直到今天不論南遷的中國人來自何方,都用統一的漢字來表達。由于客家話接近普通話(中國的官方語言),就更加接近北方的發音。

然而,因爲客家人的不斷遷移和入鄉隨俗,客家話經過多年的流傳,也逐漸地面臨被邊緣化,尤其是離開中國本土客家大本營地區生活的“客家人”,生活在多種方言和語言的環境,在後天失調下,也有不少已不會講客家話了。出現了所謂“我是客家人,但不會講客家話”的普遍現象。有人因此擔心“客家話”在過一些年代,會越來越“不像話”了。此說並非聳言危聽,而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因爲客家人並沒有如同福建人或廣東人的“得天獨厚”。前者有福建省和台灣人在傳播;后者有廣東省和香港人在發揚;反之,客人由於沒有省也缺乏海外基地在推動,客家話就難以發揚光大。

但不會講客家話的客家人,也會以客家人的成就引以為榮的,因為客家人在近代史上創下了無數的奇蹟和豐功偉蹟,身為客家人,自然不能夠遺忘。

洪秀全與孫中山
洪秀全

遠的不說,基於“客家精神”的牽動,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國”(1851-1868)的領導人俱是客家人出身的。例如最大領袖天王洪秀全(1812-1864年)的祖上于唐末避兵亂遷至福建寧化石壁村(被稱為客家驛站),后從福建遷入廣東嘉應州(梅州市),再從嘉應遷入廣西,然后在廣西金田村安定下來。這是一個由客家人建立起來的村落,使用嘉應方言(客話),其他如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乃至忠王李秀成也被列為客家人,形成一個“洪家天下客家兵”的農民起義運動,反抗清朝統治,一度在南京“立國”,與清朝分庭抗禮。

雖然太平天國最終徹底失敗,且被清軍將領左宗棠形容為“太平起于嘉應,滅于嘉應”,以證諸是客家人起事,但太平天國的革命火種並未完全熄滅。在60年之后,另一位客家偉人孫中山也是用“客家精神”演繹了“中華精神”(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通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埋葬二千年來的封建王朝,建立起第一個民主政體的中華民國。

孙中山
孫中山(1866-1925)一生崇尚太平天國的革命運動。他本身也受洪秀全的拜上帝會所感召,成為一名基督教徒,通過他的屢敗屢戰的不屈不撓精神,為古老的中國走向現代化奠下第一塊基石,他因而流芳百世。

儘管有人對孫中山是否是客家人有所爭議,但不爭的事實是其先祖係由河南遷入福建汀州,明初再遷入廣東紫金縣(東江客家人);康熙年間,再入增城(客家村),而其高祖又再遷至香山(今改名為中山),接著遷居翠亨村。雖然是屬于廣東人居住之處,但孫中山本人曾自認為客家后裔,也會講廣東話和客家話(見肖平﹕客家人)。

在孫中山統領下的同盟會,有不少人是客家子弟。單就1911年的黃花崗之役,72名烈士中就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

就此來看,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客家人為近代中國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歷史奇蹟,成為客家人恒久不滅的驕傲。

客家人是開路先鋒
因爲有了“客家精神”推動,客家人也是最早遠離祖國到海外開天闢地的一支先鋒隊。早在太平天國起事前,已有一位來自嘉應的客家羅芳伯(1738-1795)在1772年帶領一批客家青年經虎門到達加里曼丹的坤甸。五年之后,也即是1777年在那個地方建立蘭芳大總制,出任大唐總長19年,被譽為第一個有共和政制的統治(在印尼領土内),一直傳了10代,共104年,最後在1884年被荷蘭殖民者占有。由于婆羅州也是中國人南遷地之一,因此我們不會驚訝東馬的沙巴及砂勞越擁有60萬名的客家人之多。

另一方面,西馬(馬來半島)更是客家人響往的另一個好去處。早在英人萊特(1786年)登陸檳榔嶼之前,約1746年時就有一批華人(傳說58人)聚居在丹絨武雅,由三位客家人帶頭,他們是張理、丘兆進及馬福春。他們死后被尊稱為大伯公,而在1799年由當地人建成大伯公廟(直到今天還是成為一道風景線)。這是馬來西亞的第一個大伯公廟,后來蔚成風氣,到處都有大伯公廟。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第一間華人注冊社團也是客家人創辦的,就是成立于1801年的檳城嘉應會館。

馬來西亞傑出客家人
繼之,在太平天國年代(1851-1868),一位卓越的客家人葉亞來(1837-1885)在1854年南渡,在1868年成為吉隆坡甲必丹,而在1870年開始建設吉隆坡,直到1880年改由英國接管政務。
對于開闢太平和怡保有巨大貢獻的是客家人鄭景貴(1821-1898),其子鄭大平(1876-1935)及女婿胡子春(1859-1921)以及姚德勝(1859-1915)。他們都是一方領袖或任甲必丹或華社頭人,通過錫礦業繁榮了霹靂州。

當然不能忘記的是在清朝時代的五任駐檳領事,都是客家人擔任,他們是張弼士(1841-1916),張煜南(榕軒)(1851-1911),謝春生(榮光、夢池)(1847-1916),梁碧如(廷光、廣輝)(1857-1911)及戴欣然(春榮、喜雲)(1849-1919),任期由1893年到1911年清朝滅亡為止。

巧合的是在他們之后,由孫中山創辦的中華民國又于1912年委任客家人戴欣然之子戴淑原出任駐檳領事,一直到1930年。

憑著戴淑原的聲望,他在1939年響應報業大王胡文虎的號召,成為檳城客屬公會的創辦人之一,且出任首任會長,為客家人建立一座有形的地標。

必須補充的是,更大規模的移民潮則是清朝滅亡(1911年)之後,皆因中國民國成立后又陷入戰亂的年代,一直到1949年毛澤東解放全中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后止。這樣一來,華人社會一詞更具實質意義,造就今日的馬來西亞的繁榮與進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客家人所起的先導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你是客家人,看完客家文物館你會對身為客家人感到與有榮焉;如果你不是客家人,你也會對客家人的偉大發出內心的讚嘆。客家人的榮耀也因為有了永久性的文物館而得以永傳后世。

(注馬來西亞首間客家文物館設在檳州客屬公會大廈四樓,已于2004年8月26日正式開幕對外開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