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0.3.09

马哈迪与安华的共同点 (天下纵横)

马哈迪与安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但今时今日,他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当政后仍然是焦点人物,永远是传媒追逐的对象。至于新闻登大登小,或不上报,那是另外一回事。究其原因不外是他们即便已不在主政地位,但言行却牵动国家政局。这就是他们的魅力所在。
其实,马哈迪与安华虽然年龄相差20岁,但他们的共同点也不少。例如马哈迪具有叛逆的性格,不畏强权,敢于表达和敢于承坦。在1969年“513”事件后,致公开函促东姑下台的就是他。如果当年他没有打响这一炮,东姑是不会这么快下台的,敦拉萨也不会这么快上位。同样的,安华的叛逆性格早在学生时代就表露无遗。在1971年的时候就领导一批回教青年成立回教青年运动组织(简称ABIM)。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具有势力的团体,政府不得不对他敬畏三分。
抑有进者,在这段期间,也唯有安华敢于公然地摇动马哈迪著作《马来人的困境》,以示对马哈迪的支持。
马哈迪是在1969年被巫统开除后的翌年写成其经典名著《马来人困境》,旋即被东姑政府宣布为禁书。安华不理禁与不禁,就是这么样义无反顾地为马哈迪打气而深深地感动了马哈迪。
1974年安华更介入马大学生在华玲的反饥饿大游行,导致敦拉萨动用内安令将他拘捕两年。直到1976年才被胡先翁政府释放,这时马哈迪已升为副首相。
当马哈迪在1981年升任首相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安华带入巫统,与他一起推动改革,并通过ABIM这个组织,推行回教化运动。尽管在当时受到巫统元老的反对,马哈迪就是不加理会,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
很快的,安华成为马哈迪的政治宠儿,他们也被形容为一对“政治父子”,具有相同性格,在政府体制内大展拳脚。不用说,此时的《马来人困境》一书已成为马哈迪的治国方针。安华也就成为马哈迪的先锋队长,影响力之大,鲜有人能出其右。
由于他们的搭挡,马哈迪在1987年的党争中化险为夷,先是击败东姑拉沙里争巫统第一把交椅,后是在1990年的大选,将东姑拉沙里组成的46精神党打得落花流水。
因为他们两人的合作,使到巫统在1990年后相对的稳定。此时的安华羽毛已告丰满,竟在1993年组成宏愿队伍(成员为署理主席安华、副主席慕尤丁、莫哈未泰益及纳吉),在竞选中崛起成为一股新势力。虽然他们还是以马哈迪马首是瞻,但安华的太快举动被认为“功高震主”,引致马哈迪的不悦,乃决心在1996年的党选拆散安华的宏愿队伍。这件事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不可理喻之吊诡:
那就是马哈迪起用阿都拉(原本是东姑拉沙里B队的大将之一,后回归马哈迪)再战副主席,挤掉宏愿队伍主将之一的慕尤丁。
(它之所以吊诡是因为今日的形势翻转回来,变成马哈迪逼迫阿都拉下台,又公开地挺慕尤丁争巫统老二。政治的千变万化,正是让人眼花撩乱)。
真没想到哈马迪及安华合作17年后,竟在1998年反目成仇。马哈迪一脚踢开了安华,起用阿都拉来剪除安华在党内的势力。如果他们不闹翻,今天的局面是安华主政,马哈迪退休,但会不会发生后来马哈迪又倒回来责难的事呢?正如他对阿都拉那样,谁也说不准。
安华虽然被排挤,受尽苦难,但他的个性就像马哈迪一样,永不认输,即使站在巫统门外,他还是继续抗争,而且10年后又再次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以民联领袖的身份直逼巫统。换句话说,安华以在野的身份,对国阵的威胁有增无减。
同样的,马哈迪在2003年退休后,虽然剩下孤家寡人,不在政治主流,但他还是喋喋不休地对政府施政给予诸多批评,而且言语越来越辛辣,不遑多让反对党。阿都拉政府就是这样在308政治海啸后被他的炮打司令部提早结束的。即将上位的纳吉也开始感受马哈迪的压力,如果他上台后未改阿都拉的政策和方针,也必然会被马哈迪再指指点点。
这就是说,一个在野(安华),一个在闲(马哈迪),都不约而同地产生威力给政府带来压力。只可惜他们直到今天为止,还是不咬弦的一对。马哈迪也一样不放过安华,处处拦阻他通向布城之路,在无从选择下,他只好挺纳吉抗拒安华。
纳吉的性格完全不同于马哈迪和安华,面对这两位政坛老将(一位政治师父,一位政治师兄)的毫不容情的鞭挞,也实在使纳吉不得不战战兢兢应对。
从这样看来,马来西亚政坛先后出了马哈迪和安华,要寂寞也几难。他们都是打死不走的政治人物。不论是在朝和在野,他们的言论都是掷地有声,才够叫人头痛。
马哈迪和安华这一对喜欢冤家,正如三国演义的故事,既生瑜(周瑜),何生亮(诸葛亮)?

刊于2009年3月30日 《号外周报》 第421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