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造就了槟岛人民的“岛民情意结”?又是谁打破了“岛民情意结”?这个故事要从英国人开辟槟榔屿之后(1786年)说起。由于天然环境使然,槟岛在翌年(1787年)被宣布为自由港。此后虽有一波三折的演变,但始终把自由港保留下来,变成转口贸易的集散地。及至1948年“马来亚联合邦协定”生效后,自由港制度便被宪报规划下来,形成“一州两制”。换句话说,槟岛既是自由港,威省就有关卡之设,因为威省不是自由港(到了1968年,自由港已走进历史)。
无论如何,槟岛的人民似乎“得天独厚”,而在1800年英国拿下威省纳为槟榔屿一部份后,就将威省的人称为“过港的人”。而威省的人也喜欢称自己为“过港人”,以分辨槟岛人和威省人,虽然他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属于槟州人民。
久而久之,大家习以为常,也因为槟岛的发达和繁荣,有一个亮丽的乔治市,槟岛的人养成了一种“岛民情意结”,把槟城当着槟城人的,包括不把威省人当外州人看待。
这种“岛民情意结”是深入人心和烙在人的思想中,久久不能散去,反而有一种对外来的“抗拒感”。正因为这样,早年在政治上更是形成一道屏障,致使外来的人不容易“打进来”。
例如从1951年有市选举以来,各政党推出的候选人都是本地人,不是来自外州的人。林苍佑就是一个典型人物。他在1951年创立“急进党”,用的候选人是本地人(槟州人)。1954年加入马华公会而带领槟州联盟参加1955年的槟州议会选举时,也是组成一支本地人的阵容;直到后来另组民主联合党(1961)及民政党(1968)时,他也是起用本地人为候选人,并没有向外州调兵遣将,展现了本地人才济济,只有输出,没有输入的政治情怀。忝为槟城人,林苍佑拥有深厚的“岛民情意结”是可以理解,也是自然的归属。
例如1969年的大选,林苍祐予可被讥为排出“大排挡”的阵容参选,也一律起用本地人,结果异军突起登台执政。即使成为执政党后,林苍佑在1974年推出候选人时,也是以槟城人作为第一考量。他所起用的“精英”人才,如吴清德、许岳金等人是来自槟城的。
这一传统,林苍佑一直以“岛民情意结”(也包括威省人在内)为重要考量,一直到1986年的大选。但在1990年的大选,他不再有所坚持,因为槟城人民在1986年时自我拆掉这堵围墙,大方地迎接来自外州的人林吉祥进驻槟城。因此这一年,在林敬益的主导下,他将其政治秘书江真诚(来自马六甲)放在槟州选举而胜出后担任州行政议员(也许是第一位不是槟城人担任高职)。自此之后,民政党不再用“岛民情意结”甄选候选人,也就在1995年有了谢宽泰及邓章耀冒出头来(他们都是来自南马的)。“岛民情意结”的迷思也就在政治的冲击下变得模糊了。
但打破这个迷思的不是民政党,也不是林苍佑,而是林吉祥。他比李光耀更大胆用天兵天将调动候选人。在1964年时,李光耀带领人民行动党参加大选,仍是投鼠忌器未敢用外州人来槟城竞选,而是从槟城人中挑出候选人。
林吉祥及其民主行动党崛起于1969年的大选,自此之后,行动党在其领导下,就没有地域之分,而是派天兵天将东征西伐。他打破了常规,也打破了人民的“本地人选本地人”的迷思。因此林吉祥是第一个打破“岛民情意结”的人,他敢于在1982年派陈庆佳(南马人)对垒许子根即为一例。
不仅于此,林吉祥(南马人)还在1986年的大选,身先士卒地在槟城叫阵,展开他的丹绒一役,未想这一仗让他开了彩头,十条大汉杀进槟州议会。接着他再接再厉,于1990年的大选敢敢向林苍佑挑战。这一仗,又有14条大汉进驻州议会,只差3席即可执政。由此可见,天兵天将之威力“锐不可当”。什么“岛民情意结”也被冲得七零八落了。
就因为林吉祥改变了槟州人民的“思维”,民政党也不遑多让地在1990年起也引用“天兵天将”与行动党一决高低。马华公会也不甘落人之后,同样在1990年派天将曾永森攻打槟州议席(虽然曾永森在槟城念书也在槟城报社服务过,但他后来长驻吉隆坡,且官拜部长,已被视为吉隆坡人)。
既然各政党都不再视“岛民情意结”为畏途,也就在布署候选人方面不再有所局限,甚至连外州的人也可以在槟城成为领导人。如2004年大选后因槟州马华内閧,导致陈广才以部长身份,由中央派驻槟州领军及在2008年大选后,也派廖中莱部长来收拾残局。
最为突出的莫过于民主行动党,2008年大选,它依其一贯作风,调遣“天兵天将”在槟州布阵,顿使到槟州政局沸腾起来。在这些天将中,以林冠英(南马人)最令人注目,他显然是“代父出征”的“花木兰”。比起新兵新将的黄泉安(他喊冤不是天将,他说他本是北海人)及刘镇东(吉隆坡人)抢眼百倍。
由于政治气候大变化使然,行动党大水冲倒龙王庙,崛起成为执政党。天将林冠英竟而成为新岛主,足见岛民胸襟宽大,不论黑猫白猫(不论外州人或本地人),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岛民情意结”成了历史名词,英国人打造下来的情意结被林冠英一扫而光。
反过头来,林冠英推出猫政策,他能为人民(岛民)抓老鼠而成为一只好猫吗?人民正注视这只猫未来的表现。
刊于2009年3月19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