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焦点不在于回教党领袖与巫统之间的团结对话或组团结政府,而是在于回教党的高层对这项课题的意见严重分歧后,会不会闹分裂?这主要是回教党长老聂阿兹于本月17日破例地发表重话:如果纳沙鲁丁支持成立团结政府是确实的话,他应退出回教党参加巫统,不要在党内引发问题。因为这只是一些人的个人意见,并未在回教党内讨论,也未提交民联讨论。
这应该是去年308政治海啸后,回教党面临的一次最严峻的内部矛盾,它导因于回教党几个领袖在党主席哈迪阿旺及署理主席纳沙鲁丁的首肯下,私下与秘密地与巫统时任主席阿都拉会晤,探讨两党合作的可行性。虽然在会面后没有实质的成果,但两党似乎未关上大门,留有空间进行间断性地投石问路,直到六月初的回教党的党选大会上,党领袖仍对此议题持有不同的意见。不过,由于哈迪阿旺的自动蝉联主席及纳沙鲁丁再次当选署理主席,也给予他们两人更大的信心来推动这项议程。
这个互动关系也给巫统主席纳吉逮到机会首次正面与肯定的口吻准备与回教党商议合作,以进一步探讨团结政府的方案。这一下子,顺势把球转到回教党的脚下,让回教党先行拿出合作计划。讵料回教党尚未来得及回应,竟告后院起火,引爆了党内的分歧公开化。
聂阿兹的高明在于退而求其次地向纳沙鲁丁发出“哀的美敦书”,先拿纳沙鲁丁来“开刀”,并指桑骂槐地让哈迪阿旺知难而退,以收“敲山震虎”之效。在他看来,支持团结政府的人是“巫统傀儡”,也就道尽其反对理由了。这就是说,聂阿兹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回教党向巫统打主意,也不接受巫统的宠络,因为他深知回教党此时尚无法以平起平坐的地位和巫统讨价还价,虽然势力比1973年时更为强大。再说回教党之所以在去年再放光芒,盖因安华有以致之,不能在胜利后冲昏头脑,弃安华而去。因此回教党内不是明显地分专业派(埃尔多安派)和宗教派,而是确实存在亲巫统或亲民联的两股思想的斗争。目前只要主张回巫对话的一派放软立场,不再坚持己见;加上纳沙鲁丁在哈迪阿旺回国后,直接会晤聂阿兹,以消后者心头之痛,预料在以和为贵的精神下,回教党分裂的可能性不大。
其实,如果回顾回教党的过去,不难理解为何聂阿兹和党内会有这么大的意见;也可从中发现为何回巫对话阻力重重。这个深刻的教训发生在1973年回教党与巫统合组联合政府后,在1974年成为国阵的一员。这一年的大选,几乎是一面倒向国阵,反对党溃不成军。
虽然吉兰丹州仍由回教党议员占绝大多数,且由回教党人出任州务大臣,但这位新任大臣纳西是巫统支持的人,也就较亲巫统。他没有得到党主席阿斯里及回教党高层人士的祝福。虽然如此,彼此表面上还是相安无事一个时期,但难阻暗流汹涌,终于在1977年爆发出来。吉兰丹回教党联委会通过促请纳西必须在9月20日之前辞职。可是纳西也非省油的灯,他也竟能号召6万人挺他,形成两派对峙。回教党在忍无可忍下,又于9月25日开除纳西党籍,更在10月15日的州立法会议上,通过不信任州务大臣纳西的动议。
本来纳西辞职下台,争议便告一段落,但他的反弹力十分强大,在10月19日举行群众大会反扑,不幸演变成暴乱悲剧。首相胡先翁马上实施宵禁令,州政府也陷入瘫痪无法操作的困境。在11月8日,元首颁布紧急状态,并于隔天国会通过紧急权力冻结州议会,由中央直接接管。这意味着巫统和回教党正式翻脸,也迫使回教党中央部长辞职。12月,回教党被开除出国阵,结束了回巫4年的合作期。
抑有进者,中央在1978年3月对吉兰丹举行闪电州大选,回教党也因之分裂,纳西另立回教阵线党与国阵合作,前者赢得11席,后者赢得23席,回教党只剩下可怜的两席。在这种情形下,国阵首次夺得丹州执政权,纳西也与大臣擦肩而过,改由巫统的耶谷出任州务大臣。
回教党经此浩劫,在下来的1978年,1982年及1986年的大选都无功而返,当年支持联合政府的人也相继被迫离开领导层。直到1990年的大选,在宗教派的法兹诺领导下和东姑拉沙里的46精神党合作下,回教党才重夺回吉兰丹州政权,聂阿兹也因之成为丹州大臣。
从回教党的失败到再爬起来,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此事聂阿兹有最深刻的体会,哈迪阿旺及纳沙鲁丁或许没有身历其境那段艰苦的岁月,无法感同身受。他们两人是在1999年的大选冒出头来的新一代,也尝到了安华效应带来的甜果。哈迪阿旺更成了登嘉楼的州务大臣;而纳沙鲁丁被委任为回教党总秘书。2002年后,哈迪扶正,他也提拔纳沙鲁丁成为署理主席。虽然在2004年的大选,两人又在国会选举中失利,更失去登嘉楼执政权,但在2008年大选,他们又再重回国会。这两位难兄难弟由于领军大选有功,也就在今年保住老大老二高位。不过,不意味着他们可以驾驭整个党,毕竟聂阿兹这一关过不了就无法再向前移动了。既然情势急转直下,若不煞车肯定会出大问题。从主张团结对话到以分裂收场,这肯定不是回教党人所愿见到重蹈70年代的覆辙,老大及老二自然会引以为鉴,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此而言,所谓团结政府下的回巫对话也会暂告落幕了。目前看来民联占上风,以后是否再有变化,就得拭目以待了。
刊于2009年6月22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