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5.2.10

“民主角落”言易行难 (现代春秋)

槟州行政议员曹观友提出一个新奇的概念,那就是为证明“槟城领先”,他表示槟州政府计划在旧关仔角大草场设立首个“民主广场”(Dataran Demokrasi),以让非政府组织可以在一个宽阔,舒适的场地举行集会请愿,而且还备有舞台,基设十分齐全。 在欢迎这项建议的同时,我们也同时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所谓“民主广场”的现实性。 其实,根据曹观友的说法,“民主广场”是太过大的想象,而他所谓的应该是“言论角落”(Speaker Corner)。若只是一个小角落,就不存在广场之意。因为广场的面积是十分大的,比如整个旧关仔角的草场就是一个广场。 即使是“言论角落”,我们也会质疑其可行性,毕竟在马来西亚的历史从未有此玩意儿。可能曹观友也想以此概念来挑战马来西亚的法令。 按照国家法令,凡五个人以上的集会必须申请准证。这就是说,未获允许的集会和游行,特别是针对政治议题的,可以被当局视为是不合法令的。 当然在这方面又有分室内和室外的集会,而室外的集会,如涉及政治的,没有准证底下,也会受到阻止。 如果槟州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设立所谓“言论角落”(马来西亚式的海德公园)也未尝不可,问题是租借或使用角落者,是否可以避开警察法令呢?肯定不能,因为言论集会是归于中央的权限,如果警方不发出准证,这类的“言论角落”是无法开讲的,也就无从推动所谓民主政治。 说到马来西亚的言论与集会自由,在英殖民时代已有严格的法令限制,不但新闻自由有限制,言论自由也不例外。不过在学术上的言论自由就比较松动,因为它与政治敏感扯不上直接关系。 虽然如此,在独立之后,马来亚也曾有较宽松的自由,比如旧关仔角就曾一度成为“民主广场”,因为政党的大集会和群众大会都选择在此举行。一般上,除了旧关仔角外,还有一个广场就是柑仔园大草场。 犹记得1959年大选时,旧关仔角是政党群众大会的中心地带,联盟和社阵各有其群众大会,而通常以反对党的群众较为踊跃,因为老百姓都爱听政治人物骂政府。当时骂政府和联盟最够力的是社阵的林建寿,他经常是压轴的演讲者。 1964年的大选,旧关仔角成为李光耀的政治舞台。他率人民行动党参加大选,在各大城市举办的群众大会都是人山人海的,槟城也不例外。 1969年的大选,旧关仔角是林苍祐的政治舞台。他所领导的民政党演讲会吸引了万千群众的捧场,结果这一年选民把他送上槟州首席部长的宝座。他的民政党在24个州议席中赢得16席,首次让槟州变天。 1974年,民主行动党的叶锦源也将旧关仔角搭成政治擂台。他在丹绒国会与林苍祐较量,且扬言要夺取槟州政权,以教训林苍祐“出卖槟州人民”,投入国阵(联盟)的怀抱。可惜叶锦源在错误的时间打了一场败战,因为敦拉萨刚刚从中国凯旋归来(马中建交),声望如日冲天,也容不得叶锦源动摇槟州国阵江山。 即使叶锦源强烈反对敦拉萨藉与毛泽东握手的照片大事宣传,也弄巧反拙,华人社会一头栽进支持国阵,欢呼马中建交。 1978年的大选,在胡申翁领导下的政府,他宣布今后不准有群众大会举行,只能申请进行政治讲座(Ceramah)(小型集会)。这引起反对党的反弹和批评开民主倒车,无奈法令如山,不容修改。就这样,旧关仔角不再是“民主广场”,它不再被允许举行群众大会。 倒是所谓小型集会,有时也因场地之宽变成变相的群众大会,令人印象最深的是打从1986年起,林吉祥移师槟城后,他就是在五条路组屋,打枪埔组屋和阿依淡等地掀起政治旋风,竟能将Ceramah搞成群众大会。这就是说,林吉祥是第一个将小集会变成大集会的人。虽然林吉祥威力十足,可惜后劲不继,自1995年在槟城输了“丹绒三役”后,行动党跌得很伤,也伤得很重。一连三届(1990、1999及2004)都在槟州无所突破。 直到2008年,我们才又见到槟城重又掀起人潮滚动的局面。这一回是安华带动而由林冠英顶上,几乎把槟州的政治弄个脚朝天,也真是上演了槟州再变天的一幕,这一回主人换了行动党,不再是民政党了。 当一切尘埃落定后的两年,曹观友似乎认真地“划地自由”,但在中央政府不点头下,恐怕也只能可望不可却。 如果说,民联尚还不了人民第三张票(地方议会选举)是因为权力在中央,州政府无能为力,那么同样的,避过中央政府高谈“言论角落”,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动作,未见得以落实。因此我们正期待曹观友的下一步行动,他如何取得中央首肯来设立“言论自由角落”? 刊登于2010年2月1日 《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