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马华公会真的要自我转变和面对新的挑战了。姑不论促成重选的真正理由是否是幕后的安排,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蔡细历亲自跨出重要的一步,才使纷纷攘攘的重选化梦成真。从这个角度来看,蔡细历无疑在这场党争中已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微妙的变化,印证了政治的千变万化和得以将不可能的事化成可能。
由于蔡派和廖派的“暗渡陈仓”,表面上的否认已不重要了。它显现了一个新的布局正在酝酿和形成。换句话说,在短短的5个月内,马华的翁菜联手打造的团而不结的“团结方案”的新布局已逐渐逊色,不能承受内外压力,因而重选成了蔡细历拿捏的最后王牌。如果没有他的派系配合,重选也难成其事。正由于他的巧妙布署,他第二度成了马华党争的大赢家。
所谓的大赢家是里里外外都把他看成是突破僵局的关键人物,即使是单刀赴会面向媒体,人们也把他当成当下马华的实权派,操控马华的走向。
无可否认的,蔡细历是双十特大后的大红人,不仅恢复原职,而且重掌大权,成了党中央和柔佛马华的代言人。
在时机成熟下,蔡细历更微妙地利用华社和党员的普遍心态,在马华党内撬自己的墙脚,连同也把总会长翁诗杰的“龙椅”也敲断了两节,逼得翁诗杰也不得不依党章行事。因此在大局已定下,马华的重选已是势在必行,任何的阻挠也变成螳臂当车了。
在新形势下,马华怎样重选?怎样安排新阵容及新中委任期有多长已成为新热门焦点。
而焦点的焦点竟然不是翁诗杰或廖中莱,而是蔡细历。如果没有他临门一脚,马华直到今天还在为党选吵个不停,甚至把马华仅存的运气都吵掉了。就这样蔡细历成了造王者,但他是否能一举打掉“卫道者”的祭旗,主要的决定权在他本身,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功成引退”,不再角逐任何职位,在党内成为化解党争的第一功臣,成为马华永远的党员或更高的称号,但在其他方面有适当的安排。二是在洗牌下,他得以完成心愿成为马华新舵主,任期到2011年的10月。这刚好是大选前的换班,来一个“和平演变和交棒”。不过,他同样得承受无时无刻的政治压力乃至出其不意的打击。如果蔡细历捍卫老二,不仅突而不破,也无法消除道德论者对光碟片的指手划脚,对他同样如芒刺在背上,一刻也不安宁。他又何苦来哉?
至于翁诗杰在这场争夺战中显然已处于较下风。如果正如蔡细历所说,他事先没照会翁诗杰,显见他们的关系已有变化,而且两人之间也没有什么秘密协定,彼此得以为党的未来自作决定。若是翁蔡处于这种关系,那蔡的转向与廖布阵洗牌是具有合理逻辑了。因为他们联手起来已“掌握”了2/3的中央代表的投票倾向,这又是翁派所缺乏的。
以目前来说,翁诗杰的10名坚定中委是他的铁票,也足以影响1/3的代表给予支持。但如果翁要捍卫总会长一职,他必须在蔡廖之间取其一而行之,或三方来个妥协不打的排阵。不过,在双十特大之后,翁诗杰要在重选中保持现有阵容已被认为不现实和难以操作了。因此以翁诗杰的性格,他可能采取的步骤是孤注一掷,把自己豁了出去,只打出翁派旗号。
除非翁派有奇迹出现,取得敌对方或伙伴的谅解与合作或得到大多数中央代表的支持,否则要保住龙头老大的地位是场艰辛的保卫战。
剩下的廖中莱是308政治海啸后涌现的新政治宠儿,一下子越级成为部长和马华未来的政治明星,政途因而擦亮。
可是他与翁抱在一起点燃双十特大战火之后,也连带被灼伤,一度成为蔡派的“眼中钉”。无奈廖派势力不容小视也给翁派不断的压力,造成蔡派必须衡量轻重,在翁廖两派中求取生存与突破之道。
在当下,廖派选择的道路已不宽了,要么廖中莱亲自上阵挑大梁,来一个生死决斗;但如果没有事先妥协,廖要突围而出也不简单;要么廖派有需在翁蔡之中择一人为盟主,但列下任期时间表转移党权。现在看来,陷入痛苦的不仅是廖中莱,而是翁诗杰和蔡细历也不知如何应对,这已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让党中央代表选出新领导层,能否应对时局的挑战和巫统的冲击,那是另外一个课题,现在的议题是马华如何再展公信力,这才是重选的重大意义。
刊登于2010年3月9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