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3.10

国阵又再酝酿洗牌?(跃马扬鞭)

国阵在最近的会议上,决定在今年内举行大会讨论修改国阵章程。一个以巫统副主席希沙慕丁为首的特别委员会已告成立,以便对修改章程做出建议。主席纳吉希望在统一政策后,能接纳支持政府的三方力量。所谓的三方即指个人参加国阵,热切支持国阵的政党及对国阵友善的非政府组织和团体。

由于国阵目前的章程内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纳吉认为给亲国阵者一个适当的地位是重要的。

在国阵尚未落实修章之前,我们自然无法确定国阵怎样改组,不过也有前例可援引,那就是在东姑掌权的60时代,曾有过试验性招收联盟直接党员。这些人有专业人士或属于欧亚混籍人,但他们无法被成员党推荐成为候选人。1969年大选过后及“513”事件后,所谓直接党员胎死腹中,因为此时掌权的第二任首相敦拉萨有另外的想法:将反对党逐一收编,并将联盟扩大成国阵(1974年)。这就是说,联盟摇身一变成为势力坚固和强大的执政体(国阵);反对党则相形见绌,不用说,已不再需要直接党员了。

吊诡的是,在308政治海啸后,时任国阵主席的阿都拉又重提前尘往事,而建议国阵招收直接党员。有人欢呼它是朝向打破种族政治的重要步骤,以为可以藉此解散各个成员党,形成一个国阵党;但有人担心这又是重蹈前人的错误政策,因为当种族性的成员党不解散的时候,这些直接党员又怎能发挥作用?他们又归属哪个成员党?还是无根的浮萍?就这样阿都拉的“老调重弹”只叫好不卖座。

去年4月阿都拉交棒后,未想他的建议最近又重新被提起,但支持其建议的人又在个人“党员”外,加入了团体。这就是纳吉最新的构想。

在这方面,他得到前首相马哈迪的支持。他说过去是因为成员党感到不自在,担心这些直接党员争取成为候选人;现在情况有变,是重新考虑这项建议的时候。

所谓情况有变,那是指308后带来的新政治格局,造成国阵的内部失调和失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跛脚鸭,以致巫统不得不进行一项手术。

如果我们回首国阵来时路,就不难发现任何的变化都以巫统为核心,马华公会则是变化中的首当其冲者。例如1958年生效的联盟章程,虽然派出的成员党代表巫统和马华各16名,国大党6名,但在联盟执行理事会中,马华的代表就少了一名,变成巫统6,马华5及国大党3。

1959年大选前,马华领袖(以林苍祐为首)与巫统(东姑为首)因议席分配的问题闹僵关系,结果从中杀出陈修信派与东姑妥协和合作,一脚踢开林苍祐派;东姑则只按陈修信所推荐的候选人排阵。林苍祐不仅未受征询,连他本身也莫名其妙不是联盟的候选人。当大选过后,林苍祐出走了;陈修信上位了,马华归他统领。在联盟内,马华的地位又再下滑,已不存在与巫统平起平坐了。

1969年大选马华惨败,不仅失掉槟州主导政权,而且国会议席只剩13席(参加33席)。尽管陈修信在1971年通过华人大团结运动来挽回颓势,但已于事无补。巫统在敦拉萨领导下决定推出新战略和新政策,于1974年组成国阵。此时马华的陈修信已退位,改由李三春继位,他看到马华的危机是它在国阵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再也不是三党合作的联盟时代。这就是所谓时代变迁的结果。

在这之后,说好说歹,马华与民政也同床异梦30多年了。未想这些非马来人政党,如马华、民政及国大党在308大选中又被冲得七零八落,使到巫统失掉4州政权,失掉国会2/3多数席,自然要怪罪友党表现奇差;而友党则责怪巫统一党独大,累及友党被边缘化,终于在大选中一败涂地。

无论如何,主宰国阵命运的巫统在经过两年观察后,已准备来一个大洗牌和去“政党化”,进行另类的收编,希望国阵可以容纳个人党员及将亲政府政党和组织纳入其中。如果连有强烈种族意识的“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也加入其中,则意味着国阵的性质又再改变了,不再是单纯的政党组合,而是以巫统为主导的党团及个人合作体。在这样的架构下,万一有代表性的华团也应邀加入,马华和民政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因此对于国阵的改组建议,马华和民政要衡量轻重得失,要么把话说在前头,提出不同意见,不要木已成舟后才来提出异议,就已经太迟了。

刊登于2010年3月1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