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5.10

英保良借毛泽东起家?(天下纵横)

《号外周报》的钱源财为了写一个系列,问我一些有关“英保良”集团的兴衰事。我在稍为讲述自己的看法后,不期然地回首前尘往事而历历在目。

那是六十年代的中期,说得切实一点是1966年的事,也就是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的第一年。中国在政治上更进一步向左转,毛泽东也被神化了。《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赞颂毛主席的歌开始在海内外流行。

做生意的人,更是抓紧时机,借“文革”的灵感,把东风引进来,第一个靠文革起家的百货业老板是林信发公司的林道信及林道荣昆仲。他们先在新加坡搞了一个“东风百货有限公司”,也就是借当时在中国流行的“东风压倒西风”术语来争取华人的信心;更甚的是,林道荣借了毛泽东的笔法将“东风”两个字写成毛泽东的书法,一时让人津津乐道。就这样东风开了头,它成了马新中国百货的“开山鼻祖”。

有了这个经验后,林道荣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瞄准槟城。可惜迟了一步,第一间中国百货公司还是让本地人抢了光彩,他们就是谢庆龄和张清源。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1967年,他们选择在吉灵万山的楼上开设“槟榔百货有限公司”,纯粹打着中国货的招牌。由此可见,在中国尚未开放的年代,中国货已开始吃香:“价廉物耐”(不是“物美”)成了中国货的流行语。我就是在开幕的那一天,向这家公司买了一架中国收音机,大概有两尺宽,一尺长,颇大的。它可以比较清晰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和新闻报告。

虽然如此,林道荣还是按其原定计划在1968年在槟城成立他的第一家百货公司,取名为“东方百货有限公司”,地点就在槟榔律的“香江楼”(即当时首都戏院隔邻的楼上)。不仅于此,林道荣又刻意地请人将“东方”两个字模仿毛泽东字迹写成“东方”,打正毛泽东的旗号广召天下。那个时候,一曲《东方红》也走遍大江南北。

但麻烦终于来了,政治部认为“东方”两个字有政治意味,不适合张扬在公众场所,下令老板拆除换上繁体字“東方”,风波算是平息了。林道荣反而因此新闻的报导取得更哄动的知名度,因为“东方”即使不打广告,名字已不胫而走了。难怪开幕那天人山人海,往后的生意更是火红起来。

从“东风”到“东方”,给林道荣带来意外的收获,百货公司一间开过一间,开遍全马各地,乃至伸入香港。百货业钜子非他莫属。

事实上在槟榔和东方之后,槟城的百货业也如雨后春笋地开设起来,同样打着中国货旗号在迎风招展。

信手拈来,在70年代就有下列几间位于槟榔律的“友谊商店”、车水路的“总统百货”,车水路的“美琪儿百货”,及“槟岛百货”等等。当然在威省也开始了百货业的市场。

百货公司开大了就称之为“超级市场”,远远大于杂货店,它成了时代进步的象征,但也加剧了商场的竞争。

在“物竞天演,适者生存”的原理下,林道荣的生意是越滚越大的,大到不必另外集资就可从各百货公司抽调资金来开设新百货公司。为了一统百货业天下,林道荣给其公司取了个集团名字,叫着“英保良”,即从英文字Emporium中翻译过来,即意他是百货业王国。

事实上他也一度成为最大的百货王国,但始料未及的是他在80年代末期因扩张过度又不节制而遭致恶果。在恶性循环下,英保良集团出现还债不利的传言,更有的超市分店出现货源供应不足。当不利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时,林道荣的“百货江山”也就不得不走向黄昏,最后走向消失。一代百货业钜子就这样成为破产者和报穷人。在负债累累下,又有谁想到他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呢?果然在若干年后,林道荣又东山再起。确然是东山再起,因为他是在东马再站起来,而且凭着自己的不屈不挠的勇气,他战胜了自卑与耻辱。他在他的人生的字典上又再把“失败”两个字抹掉了。

今天的他虽已不是百货业钜子,也没有学跨国集团搞“霸市”,但他活得自在和重拾尊严。我欠他一个约会尚未兑现,我想待我再见到他时,他会有很多故事告诉我。

1 条评论:

  1. 其实,Emporium Holdings 在“临危”时已正在申请挂牌,而当时的我国股市也正在火红火绿,而申请股价也被预定为1.20。但可惜的其申请在“最后关头”被拒绝了,要不然就很容易的度过那-“其实是很小”的难关。雪球的定理是所谓现代经济其中一个惯用法——不怕滚,只怕钝!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