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说政府考虑取消小学六年级检定考试(UPSR)及初中评估考试(PMR),但保留教育文凭考试(SPM),结果引来巨大的回响。
虽然这只是个想法,未必会落实,但由教长亲自表述,可见教育部已正在研究废除这两种考试的可行性。
在评估是否应该取消这两种考试之前,我们不妨回顾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变与演进,就可理解考试性质的转变是为了什么?
早在我国独立前,就有一个拉萨教育报告书的发表(1956年),因而在1957年我国独立时它成了教育法令。在当时的考试制度尚未统一,除了有初级文凭考试及剑桥文凭考试外,也存在着华校的会考和离校文凭考试等。
但在1960年出炉的达立教育报告书,就十分明显地将考试制度归趋统一了。当这份报告书在1961年成为教育法令时,意味着教育制度的重大改变。其中最明显的是所有的小学(不论任何源流)都必须交由教育部统管。于是出现了所谓国民小学和国民型小学的不同类型。前者以马来文为媒介语,而后者则可保留原来的媒介语,如华语或淡米尔语。在这种制度下,小学毕业生得参加统一的小学六年级检定考试(不过华淡小学仍用华淡媒介语出题)。
至于中学就必须要做出抉择,或则成为政府中学或则成为独立中学(私立中学)。在当时的马来亚(马来西亚尚未成立)共有70间华文中学,结果有54间接受改制而成为政府控制的国民型中学,剩下16间不接受改制成为独立中学(林连玉就是因为反对达立教育报告书将华校变质,坚持走独立中学的道路,而在1961年被吊销公民权及教师证)。
后来因为收容超龄生的问题(拉萨报告书中已限制入学及在学的年龄),才又在国民型中学体制下由董事会另立私立中学。于是私立中学(后改称独立中学)也就逐渐由16间发展成60间(又多了一间古来宽柔中学,变成61间)。这个数目也把东马(沙巴及砂州)的独中计算在内。
由于教育制度的改变,马来西亚学校类型也“多样化”起来,政府方面计有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宗教中学、职业中学及技术中学等等;而在私人方面则出现了独立中学及国际学校。
在华人社会方面,基本上将学子的教育归纳成三大类,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及独立中学。由于有这方面的设置,华文小学的毕业生一般上都被升入上述的三大类型学校。
在我国,华文小学共有1291间,学生总人数是65万余人,即每一年有逾10万名毕业生。他们在参加小六的UPSR考试后,就等着成绩的发表,以便能知道被分配到哪间国民型或国民中学入读。按惯例成绩优异的就分派到国民型中学的名校,而华文报就会大事报导又诞生了多少位“小状元”,这也是父母梦寐以求的。这种不健康的现象反映出家长的心态,将UPSR当成孩子“成龙成凤”的踏脚石。
但在折算之下,每年分派到国民型中学的学生也不过是两万余名(总共有78间国民型“华文”中学,学生总数逾12万名,以五年制来算,平均一年收新生两万余名);而转入独中的也未达一万名。这就是说,每年有10万名华校毕业生,只不过有30%进入“华文中学”,剩下的至少60%被派进入国民中学,另有10%是辍学的。
虽然UPSR不影响学生的升级(因为这是自动升级制的),但它长期以来成为“鉴定”学生优劣的一个“标准”,也就难怪名校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因为它们收的是优秀生。
不过,近几年来,教育局又在不同的州实施不同的分派法,不再根据成绩来分配学生,而是让成绩优劣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名校,也使到家长“大为高兴”,名校教师则“大感头痛”,因为他们发现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尽管UPSR不是最好的评估标准,但如果政府取消了UPSR的考试,也就没有共同的指南来鉴定学生的成绩,以致无法区分学生的程度和进度,这对成绩欠佳的学生在自动升级制下,是吃亏多过搭“顺风车”的。
有一点十分严重的是:一旦取消UPSR考试,就意味着所有的小学毕业生将会被教育部安排到各中学升学,而独立中学的生存就靠父母来决定,若他们不把孩子转入独中,许多独中的生源就大受影响了。
在目前,除了少部分家长自动将成绩优异的孩子送入独中外,大部分是因孩子被派到国民中学而转来独中的。如果小六考试取消了,独中是否可以招到更多的华校生入读,我们只能存疑。
至于PMR取消与否则问题不大,因为初中生退出国中而转入独中升高中的少之又少,关键在于小学毕业生衔接独中会否因考试制度的变动而“受惠或受害”则需要认真看待,毕竟在现阶段,统考成绩尚未被政府承认(1975年开始),一切还得以SPM(大马教育文凭)考试为准,也就促使独中生参加统考之余又参加SPM考试,这对独中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总而言之,教长的建议看来弊多于利,还是不宜取消,否则会引发教育上的失调与失策。
刊登于2010年6月28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