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北京高考作文题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规定考生在800个字内完成,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很多人对这样的作文题表示赞赏,认为这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既要考生天马行空瞻望未来,又要考生实事求是,稳扎稳打,不仅容易让考生应对,而且也可以从中窥见考生对人生的追求。
著名作家海岩这样说:“我看现在的90后年轻人,仰望星空的多,脚踏实地的少。这个题目出得非常好,希望今年能出现一批有情怀,对自己的将来有设计的考生和文质皆佳的文章”。
另一位名作家梁绍生这样补充:仰望星空应该是指某个目标,但又具有下列几个特征:一、这个目标相对遥远;二、它确实存在;三、它非常具有吸引力。青年学生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
其实这个题目别有来头,它取自中国总理温家宝的一首诗名,内容开头如下:“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在今年纪念“五四运动”91周年之际,温家宝与北大师生共度“五四”青年节,其中一位学生用蘸墨写下总理一首诗的题目“仰望星空”赠送给总理;而总理随即挥毫“脚踏实地”四个字回赠。于是“仰望星空”对“脚踏实地”8个大字珠联璧合地珍藏在北大校史馆。
就这样,高考也就借此题目让考生发挥他们的才华,如何在脚踏实地的同时,又能有无限的遐想。
就温家宝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要求来说,它是有感而发的,因为在80年代推行独生子女的政策下,新崛起的一代都是在溺爱中长大的。他们鲜少吃过苦头,一出世就沉浸在一家人的爱的温暖中,不愁穿吃,而且也被安排上好的学校,然后跨进大学的门槛,成为家庭中的“天之骄子”(指城市的孩子不是农村的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的人,自然幻想和憧憬比较多,也会变得不实际。相对来说,也就比资本主义社会长大的孩子更加好命,因为他们有一家大小罩住,不必担忧缺粮缺衣。如果不在思想上给新一代指出生活的正确方向,他们恐怕会迷失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温家宝要年轻人仰望星空之际,不要忘了脚踏实地。
无独有偶,从这一个实例,它让我想起在63年前发生在马新文坛上的一场笔战,也是因为8个字而引发的,虽然含义不同,但也与中国扯上关系。
它的背景是这样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后),胡愈之(中国著名文人。日侵前曾受聘于《南洋商报》当编辑主任)在陈嘉庚的支持下,创办了《南桥日报》(1946)。由于预见到国共的内战将会以中共取得胜利而结束,胡愈之乃号召马新的华人回中国参加抗战和建设引起了马新左翼阵线的不安。在这之前,他不断地鼓吹马华文艺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乃至是中国文艺的“海外版”。
于是代表马共的一支笔周容在1948年以《谈马华文艺》为题,借确立“马华文艺的独特性”为出发点,大力的抨击中国南来的作家把马华文艺当成中国的海外支流而不协助建立马华文艺的独特性。
他这样说:“一切文艺都有独特性,都是表现“此时此地”的,没有独特性的文艺是“侨民文艺”。“侨民文艺”不是马华文艺的主导方向,所以“手执报纸,眼望天外”决不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态度。侨民文艺的倾向,必须及时加以纠正,和马华作家脱离的马华文艺运动,怎么能够对马华利益有所帮助?
周容(1912-1988),原名陈树英,其他笔名有“金枝芒”、“殷枝阳”、“乳婴”等等。在马共内使用“周力”为名,虽然他也是于1936年由中国南来,但他一生未脱离马共,即使60年代后成为马共驻中国的代表,他也以马来亚人自居。
他的“手执报纸,眼望天外”是用来讽刺中国南来的文人。所谓“手执报纸”意指人在马新从事新闻工作,心和思想却是“眼望天外”的中国,没有对此时此地的马华社会有所贡献。
而他更重要的目的是反对胡愈之号召青年回国而未顾及马共的斗争也同样要年青人留下来(这种“回国”与“留下”的思想交锋在50年代成为马新左翼作家的主要创作题材,结果是后者占上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贺巾,原名林金泉的他也是马共成员)。周容甚至指责这些留在马新的中国文人是“逃难作家”,因为他们未回国参加斗争而等待中国人民大翻身的到来。
当时介入这场笔战的有洪丝丝(在50年代回中国。曾任《光华日报》总编辑)。他支持胡愈之力驳周容的论调,明显地指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运动,也等于推进马来亚人民的解放事业,正是马华文艺的特殊任务之一。因此他反对周容把这些文人形容为“侨民作家”或“逃难作家”。
这一论战后来也牵扯郭沫若及夏衍打圆场,结果不了了之。显示了中共与马共在后来取得谅解,停止笔战,但它给马华文艺留下“疑团”的一页。
在当时的条件下,周容用“手执报纸,眼望天外”这8个字与今日中国高考用“仰望天空,脚踏实地”这8个字虽然不是“异曲同工”,但都具有“敲山震虎”之妙用。前者是涉及思想的论争,对中国和马新华人社会的错综复杂关系也起了一定的厘清和教育作用,那就是马华文艺或贴切地说马新华人社会不全然等于中国海外版或中国的“第五纵队”。恰恰相反,马新华社在二战后更是自成一格,花开两朵了。后者则涉及当下的现实问题,也是针对改革开放后中国面对的新形势比海外华人面对的问题更加严峻,它关系到中国未来,如何在21世纪成为东方的巨人。因此也算是一场思想的教育运动,带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周容与胡愈之的论战详文请参阅拙作《马华左翼文学》)
刊登于2010年7月8日《东方日报》
你好,请问可以把全版的“林苍佑评传”post上来吗?
回复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