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12.10

评何启斌的“林苍祐论”(跃马扬鞭)

我的朋友何启斌对林苍祐的“盖棺论定”是值得商榷与争议的。

先说说他和林苍祐的“关系”。据一本书披露,他在70年代曾参加学运,支持“华玲农民”示威,也被短期扣留过。在1978年时,不知为何他提名参加丹绒国会选举,与民政的黄允成医生及行动党的黄鸿杰争天下。这一年刚好林苍祐不再寻求蝉联丹绒国席,只集中在巴当哥打州选区参选。

更出人意外的是何启斌以一位“独行侠”的身份参选,竟然与马卓达领导的7人帮挂钩。所谓7人帮是指具有马华背景的人,在马华槟州主席林建寿的默许下组成“独立阵线”,专门向民政党的选区叫阵,而这个阵线的领导人就是原任马华丹绒区主席的马卓达。何启斌不是马华人,却成了与马华有连带关系的7人帮之一。这其中原因还得由何启斌现身说法。

因为何启斌的参选,他的名气也开始冒出头来,但7人帮引来林苍祐的勃然大怒,直斥“7人帮是一群没有纪律的政治烂渣滓,这些人是政治阿Q。”

虽然7人帮也引用刻薄的语言反唇相讥,但选民并不赏识他们的做法,结果7人帮全军覆没,包括何启斌也败北(由行动党的黄鸿杰胜出)。

何启斌告诉过我,在大选过后,他在槟城找工作很难,至于真相如何,我也不得而知。

后来他转到吉隆坡发展,在马化集团任职。到后来他成了企业顾问,而本身也拿到了商业博士。
我不知道何启斌是应该怪林苍祐没给他机会在槟城发展或要感谢他的激将,使他在吉隆坡立定脚跟,而有了今日的成就。

姑不论何启斌在为林苍祐“定论”是否心中还有气?至少在我看来算是有些难解的怨。例如何启斌对林苍祐的评价是有些不按牌理打牌的“凌乱”,一边说“李光耀在马来西亚的失败就是林苍祐的成功”;但另一边又说“新加坡今天极为成功,而槟州仍然如旧”。1990年林苍祐退位时的槟州,只是低廉工资的“渔港经济”。

这种说法是过于偏激的,拿李光耀与林苍祐做比较,也比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因为两个人是处在不同的环境和生态中,所以无法相提并论。不过何启斌说林苍祐退位时,槟城依然故我,就过于武断了。

事实是:在60年代末期形容槟城“沦为渔港”的是陈修信,不是林苍祐。当时身为财长的陈修信曾这样说,只要他一挥手,即可取消槟岛自由港的地位,而槟城也就“沦为渔港”了。为了回应陈修信的讽刺,林苍祐决心通过工业发展来带动槟州的经济。因为在1969年时,槟城的失业率竟高达16%,若林苍祐不创造工作机会,槟城将会因没有自由港而没落了(自由港在过去的两百年来一直是槟城的经济命脉,直到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后,槟岛才被逐步纳入关税区)。

为了提供就业机会,林苍祐这样说:“槟州的失业率数字甚高,因此首先我们必须让外国企业家知道我们有工资低廉的劳工,新加坡也同样用这种方法吸引电子工业提供就业。工资的低廉确实是不公平的,但大家要记得,我们首要任务是供给人民工作,当他们有工作后,我们才能调整他们的收入。”

“我们必须记住,宁可让我们的工人有工作,就算工资略低,也比完全没有希望获得工作来得好。如果我们解决了失业问题,将有更美好的成功机会”(1971年林苍祐致党员书)。

因为劳工密集的工业迅速成长,槟城在后来成了世界第三大电子城,被誉为“东方矽谷”,提供无数个就业机会,也成功地吸引其他州的人民涌入槟城工作。单就这一点,当林苍祐于1990年因竞选失利被迫退休时,槟城已是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迈向工业化的城镇。这就是林苍祐留给槟城人民的“经济遗产”,不是何启斌所形容的工业政策的失败。

林苍祐当年的败选,不是不知天时,而是输在两大因素:其一对手太强,林吉祥挟86年大选胜利之余威(首次槟州议会有10位反对党议员),在1990年直捣龙门。在他的声望如日中天之际,对林苍祐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其二是国阵内部有人抽后脚,尽管林苍祐在其选区内为人民提供现代化的廉价屋,改善他们的生活,增加无数就业和创业机会,但在有心人的散播不利言论下,林苍祐也就栽倒在某一个地区的选民的手上。而这一大群的选民(算千以上),在过去都是林苍祐的铁票,怎么今天变成反票呢?

林苍祐对此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即使在15年后的2005年,他还是耿耿于怀想知道什么人在他的背后抽后脚,让他以700多张票饮恨终生?这个谜一直未能被证实,但大家都怀疑是有些人在“反林苍祐”。

何启斌所说的槟城没有发展蓝图也是过于主观的言论。就我所知,林苍祐在70年代提出的经济发展大蓝图是十分吸引人的,单就耗资8亿余元的槟城大桥的成功他是居功厥伟的。这座桥使到槟州经济全面改观,乃至全马也受惠,这也是为什么槟城目前正在兴建耗资45亿元的第二槟城大桥,可见它对国家的经济是举足轻重的。下来,每隔10年就有新的经济蓝图出现。

我会比较认同“光大”的计划是不成功的,因为这座65层的摩天楼到了今天有些华而不实,诸如联邦政府部门迁走,槟州政府也用不完所有的地方。而且其中一个败笔是政府行政中心与商业中心相结合毕竟不是值得鼓励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光大的发展面积有限,才在90年代让乔治市保留了文化古迹。经过多年的努力,乔治市终于登陆“世界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前朝留下的功德(未大面积破坏文化古迹),而今日成为推动旅游业的重要新元素。

至于何启斌提到“林苍祐魄力不足”只是征用骆文秀的一些地建“空大”,逼得骆文秀到浮罗交怡收购土地也不尽然是事实。

据我所知,林苍祐为了发展峇央峇鲁工业区,有征用一些富豪地主的地来发展,大概受影响的有17位之多,其中包括叶祖意(万兴利银行老板)家族的土地和骆文秀的土地。但林苍祐说,征用了17人的土地给万千人民受惠,这样的发展是值得的。

我也曾经问过林苍祐的挚友刘惠城(已故,刘摩多老板,曾任韩中董事长多年),他坦言在林苍祐上台后有因征地之事引起他与骆文秀的失和而需劳动他来调和。他说后来都平和地解决了。无可否认的,骆文秀也有很多地产在槟州,至于到浮罗交怡发展是另一码事,应该不是何启斌所说的那样。

既然何启斌承认林苍祐的政绩有目共睹,在出殡时有上万人送行,不知为什么又把林苍祐弹得好像“无功可言”。这不但苛刻,而且也偏离事实。

总之,平常写文章流畅不错的何启斌,为何评起林苍祐来有上文不接下文之嫌,而且稍嫌不够严肃。

我倒希望何启斌用数据来分析和说话,毕竟林苍祐是人不是神,也有失误之处,但何启斌的为“林苍祐盖棺论定”(见商报12月3日及4日的言论版)的文章真是读了让人如同骨咽在喉,不吐不快。

刊登于2010年12月10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