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12.10

浓浓客家情 (天下纵横)

11月19日,马来西亚客联青举办一场乡谊晚宴,展示年青人对乡会的热爱与支持。这在众多乡团中是不多见的,因为许许多多的年青人对于参加父辈组成的宗亲会和乡会没有兴趣,甚至认为是老年人的俱乐部,不参也吧。

虽然在80年代,有掀起年青人参加乡会宗祠的浪潮而带动许多团体成立青年团,但十分活跃与独当一面的不是很多。

马来西亚的客联会在这方面也不落人后,在17年前成立了客青团,并在后来每年举办客青杰出团体奖;更在今年破例地举行全国青年征文比赛。

因为这个缘因,客联青团长孔令龙一行人在今年11月拜访槟城客属公会时,邀请我担任征文比赛的评审。虽然我事务十分繁忙,时间也非常紧迫,但身为客家团体的长辈,只好欣然接受,以示对年青人的鼓励。

说到青年团,我也年轻过,而且是第一个在客家团体中发起组织青年团的人。这应该是1976年的事,我受槟州客属公会的委托,成立了青年团。由于反应热烈,我们的组织在当时算得上颇有规模的青年团。大概在80年代初期,我通过客青团又联络州内其他乡会及宗亲会的青年团共同组织槟州乡会宗祠青年团联谊会。

正当我们要大展拳脚的时候,我应槟州华人大会堂总务周曼沙之邀,建议我将整个乡会宗祠青谊会纳入大会堂,正式地成立槟州华人大会堂青年团。碰巧当时我也是大会堂的执委,也就在理事会上经过投票被选为青年团团长,并由我召集青年团体和个人举行成立大会。就这样,槟州华人大会堂青年团在1982年成为槟州内最高的青年组织。这意味着槟州客属公会是推动青年团体活跃起来的其中一个奠基者。

当我卸下青年团的职务后,也转身参与母会的工作,后来因为业务的关系,我有一个时期与社团的关系转淡,直到90年代中期,我又应客家前辈胡榆芳(他也曾是我在《星槟日报》服务时的老板)的邀请,重新回到客属公会活动,以协助解决公会面对的困境。所谓的困境即是公会的会所被烧毁多年后仍然无法重建,令客家人很不自在,且失颜面。

当我在2000年成为客属公会的领导人之后,我决心启动重建工程,而我也在此时在吴德芳的推动下,参与客联会的工作,担任副会长职,而后成为署理会长直到今天。客联会是于1976年由吡叻客属公会推动成立的,首任会长是胡万铎。后来这个组织就轮流由各州历任会长接手,直到90年代才在吉隆坡设立永久性的会所。换句话说,客联会不再“流浪”了,而是固定在首都成为客家人的核心组织。在这方面,吴德芳居功厥伟,因此当他期满卸下总会长后,客联会的仝人一致推举他成为客联会的“永远荣誉总会长”,以肯定他对客联会的贡献;尤其是凝聚客家人并成功地为客联会在市区建立一座堂皇的会所和把马来西亚的客家人带向世界,成为世界客家人的一支壮大队伍方面有不容抹杀的功绩。客联会因为有了他而在马来西亚的社团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就此而言,今后不论客联会如何改变和转变,吴德芳是客联会的大功臣则是不争的事实。

令人欣慰的是,客联会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它的青年团已茁壮成长。这可以在今年11月19日主办的联欢之夜证实了它的实力;尤其令我欣慰的是,在阅审征文比赛的作品中,有不少的年轻客家人竟然仍然拥有浓浓的客家乡情,全数地跃然于纸上。他们的客家心和民族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客家人原来不是“做客的人”,而是这个国家的“真正的主人”之一。因为我们的年轻一代的客家人通过他们的生花妙笔勾勒于父辈们的勤劳与对家园的热爱,充分地体现出客家人的“耕读传家”的美德。

刊登于2010年12月10日《号外周报》第509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