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是举世惊言,但也确实太过出位了。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第一时间向在砂州选中一败涂地的人联党建议“其议员不应入阁”,否则将被华人认为他们斗来斗去也只是为了当官。他希望他们有勇气“敢敢不入阁”,以便给华人一种印象:即人联党的政治斗争不只是为了做官。他所持的理由是人联已失去华人的支持,若当官只会产生负面的印象。
我不知道蔡细历是从哪个角度(立场)来看这个大问题,如果是以国阵的立场,他不可能也不被允许有这样的说法和想法;如果是站在马华的立场,他是不能越俎代庖为人联党做出决定。因此我们只能推论他是站在华人的立场“饶以大义”,但这样的思维和建议行得通吗?他一方面劝人联党不入阁(也有一谈是只限华裔议员不入阁);另一方面又劝人联党继续留在国阵,表面上看来似乎合乎情理,实则自相矛盾。
首先国阵是由13个政党组成的大家庭,虽然巫统处于绝对领导的权威地位,但也会分配官职给成员党。由于僧多粥少,成员党也经常为争官位而起争执。最明显的莫过于1974年民政正式加入国阵后,与马华在政府职位各有坚持而弄得面和心不和;又比如在1974年大选过后,加入国阵的人民进步党因在吡州选举大败,而要求国阵继续给予一官半职。
这就是说,既然加入了国阵,也就当仁不让要求分配官职。如果因为竞选失利而自动放弃官职,又继续留在国阵内,它又有什么角色可扮演呢?人民进步党今日在国阵的处境就是依赖委任上议员而拥有官职,如果没有一官半职,它继续留在国阵内,不仅被边缘化,更不可能在大选中会因为它没有“一官半职”而获得人民的同情,投票让这个党“复苏”起来的?
就拿马华对民政的关系来说,蔡细历或可请教李三春为什么在他当总会长期间(1974-1983年)不断地向民政施压,甚至不惜牺牲自我(1982年敢敢移师芙蓉挑战火箭老大曾敏兴)来换取马华在槟州的“公平政治地位”,乃至也觊觎首席部长职位,因为他不能容忍马华在槟城被打压而抬不起头来。虽然后来马华功亏一篑,林建寿在阴沟里翻船,但也反映了政治斗争就是要获取权力,没有对和错的。如果按照蔡细历的逻辑,既然槟州华社已不需要马华代表,那么马华应安分守己不要争取官位(正如蔡细历的逻辑,不入阁仍留在国阵),马华能打翻身仗吗?
由于蔡细历的振振有词劝人联党勿再入阁,有记者问为何在2008年大选后马华蒙受挫折下又接受入阁事,他的回答也蛮可爱的:“当时我并不是总会长”(英文《星报》,18-4-11)。虽然是避开关键问题,但我们还得实事求是地剖开马华的本质和它的政治性格。
例如在1959年,当林苍祐领导马华公会向东姑首相(联盟主席)呈密函要求分配1/3国席给马华,以便在日后修宪时马华会得到征询,结果引发大论争。东姑表明不再与林苍祐领导的马华合作;后来在折衷下,也就是马华通过继续留在联盟,但林苍祐因而被牺牲了,换上陈修信接管领导马华。这反映出在关键时刻马华会调整自己来顺应巫统,而不是与巫统对着干。
再一个例子更接近蔡细历的思想的是发生在1969年大选后。当时马华参选33席,只赢了13席,输掉20席。于是马华中委议决既然不受华社支持,也就不加入内阁。这是一个大胆与历史性的决策,与今日蔡细历向人联党的建议同出一辙。可是在“513”种族流血事件后,马华又改变初衷,接受入阁担任“特别任务部长”(不挂官职)。这就是说,马华的“不入阁又入阁”的戏剧性的变化,皆是发生在陈修信领导的时代。直到1971年国会重开,马华公会的四位部长又担任了官职部长,而且也到处鼓吹华人大团结运动。在那个年代,由于华社活在“513”阴影下,也极力支持马华入阁,无形中给马华提供一个“正当的理由”继续当官了。如果当时是蔡细历担任马华总会长,他会像陈修信那样还是义无反顾地拒绝入阁呢?
同样的,蔡细历言犹在耳,人联党的当选议员黄顺舸也与其他七位原任部长宣誓就任了,除开落选的陈康南外。这就是说,首席部长泰益玛目(16日州选胜利后的当晚就宣誓就任)也快速地委任原同僚继任部长,以免节外生枝。至于人联党有什么其他想法,也许将会在现实比人强底下自我调整。
从这样看来,人联党不会强力拒绝入阁,因为它还有不少的委任官职分布在砂州各地,不可能因州选失败就自动放弃官职权力。
再说,如果还要继续留在国阵,则放弃官职与权力岂不是等于政治自杀?有哪个政党甘于留在国阵而又被冷落的?在308 政治海啸后,沙巴的人民进步党退出国阵就是不满被忽略在国阵的地位。这也显示出如果一个成员党在国阵内无所作为的话,退出国阵也许是情非得已的选择。于此,这又扯及2008年大选后的民政党因它的惨重挫折也一度使到党内外人士建议它退出国阵,因为在大选后,它的领袖并没有被安排分享内阁资源,只是保留两名副部长(其中一位还是上议员呢),有被边缘化之虞。
但在当时党内的主流意见是:如果退出国阵,民政又往何处去?它在国阵内留下的真空岂不是被马华全面取代?
正因为举棋不定也使到民政无法为未来做出重大的改变,直到2009年4月纳吉上台后,才一改民政的挨打困境,许子根也在纳吉的内阁中有了职位,算是找到一个支撑点,足以和马华的部长平起平坐。当然许子根也是在备受挖苦声中继续他的政治生命和领导民政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退一步而言,如果民政无官职,它还留在国阵内,能起什么作用吗?
再退一步说,如果在2008年大选时,蔡细历已是马华总会长,他会建议马华不入阁吗?他会说因为华社不支持马华,因此马华不应该代表华人来担任部长?
客观而论,蔡细历应该不会这样说和这样做,因为马华还有15名国会议员(输掉25席),再加上一批上议员的数目,也就使到马华可以继续享有参与执政的资源。当然按其逻辑,可能又是另一番解释了。
试想,如果308后,马华如同蔡细历所说,不入阁只留在国阵,它今天会有更大作为吗?
由此我们得到的结论是:除非退出国阵,不然留在国阵内就要争取官职;蔡细历之建议也就不成立和不被认为是实际的。
如果说用不入阁来敲醒华人不支持国阵所造成的“朝里无人”的后果,那错在华社或政党本身?蔡细历应心知肚明的。
因此与其意气用事,倒不如切切实实让华基政党在国阵内加强合作,集思广益,要求国阵来一个改变和更大的调整政策,以迎合华社之心更为恰当与务实!
刊登于2011年4月21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