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大型系列报道,中国中山市外事侨务局及中山日报报业集团一行特地拉队到韩江学院,与本人进行一次抽丝剥茧的访谈,侧重探讨有关孙中山当年在南洋留下的点点滴滴。
以下是访问的记录摘要:
问:为什么孙中山在南洋期间,最活跃的地方是在槟城呢?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孙中山当年先抵达新加坡建立南洋同盟会大本营,由于清朝的势力在新加坡坐大,不断向英国政府抗议,在别无他法之下,孙中山就转到吉隆坡和芙蓉。又碍于当地华人没有给予太多的支持,孙中山辗转来到槟城,黄兴及汪精卫等人当时也来到槟城鼓吹革命,不过槟城人大部分都不了解孙中山穷一生所追求的革命运动.因此,革命运动在当时只能得到中层阶级人士的共鸣,上层阶级则投鼠忌器,孙中山也发现这一点,遂于1908年成立了槟城阅书报社,实行掩人耳目,淡化革命色彩,继续推动革命运动。
与此同时,孙中山希望通过报纸来打开舆论,在日本的民报遂成为孙中山展开革命运动的第一个号角,但在星马社会里的影响力并不大。光华日报最初在缅甸首府仰光面市,因面对当地人士的反对,在别无他法之下,唯有移到槟城继办光华日报。1910年孙中山在槟城召开历史性的庇能会议,也就先后有了1911年的黄花岗之役和武昌起义的壮举。后来在英国的施压孙中山在年底离开了槟城,远赴美国。
无可否认的,孙中山在海外搞革命最活跃的地点之一是在槟城,主要是1908年时,孙中山把同盟会总部移至槟城,把槟城作为大本营,其次孙中山在槟城有一间槟城阅书报社。
我并不认同槟城阅书报社被指为孙中山走基层路线的转折标志,毕竟阅书报社是知识份子聚集之地,当年群众的识字率不高,孙中山主要是团结读书人,让读书人将文化和革命理想传播下去,以挽救中国,毕竟孙中山拥有西方民主思想,他希望通过读书人和文字来表达心愿,但是,影响深远的还是办报纸,所以,光华日报才会于1910年时正式拉响革命号角。
除了办报之外,孙中山的办教育精神,也绝对不比其他人逊色,1917年同盟会推动成立了锺灵学校。从办报到办教育,证明孙中山不仅搞中国革命,也负起对文化及教育的传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让孙中山觉得这场运动比他的革命运动在思想和文化上更加的波澜壮观。1920年时,孙中山面对了难题,因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四分五裂。
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下,1924年的国共合作显示孙中山的思想开始走社会主义路线,其所倡议的三民主义,包含了西方民主,即民族、民权及民生在内,不过,孙中山本人还是采用资本主义政策为基调。
问:据知,中国对孙中山有一种评价,说他是社会主义者?确实情形如何?
孙中山走的是民主派路线,却带有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曾说过,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可以归纳为旧有三民主义。1924年后推出的是新三民主义。旧的三民主义里没有联共、联俄,及扶持工农政策;新三民主义却包含了这三点,意味着孙中山已从资产阶级思想走向社会主义思想,这也是毛泽东替孙中山划分出来的路线,让大家进一步去思考什么是新三民主义。
问:孙中山逝世后,留给后人的历史遗产,具备何种意义呢?
孙中山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人,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这般失败多次后还继续的搞革命,他无时无刻都遭受迫害,也不放弃。 他这个人大半生在外闯荡,遥控中国的革命。总得来说,孙中山只活到59岁时,却有34年是在国外度过的,这占了他大半的生命岁月,他一生追求解放中国,因此海外的政府没有对他采取暗杀或不断逼害的行动,主要是他对英国和美国等国家都没有威胁性,只是威胁清朝政府而已。在此种情况之下,孙中山认为很多人都相信他要改革中国的决心,他也就成为众人托望的领袖了。毛泽东和蒋介石都要用到孙中山,所以,由始至终,孙中山都被视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其实,从1894年开始孙中山就开始在海外搞革命,1905年来到星马,因为孙中山在美国掀不起革命的浪潮,在欧洲也只有知识份子和上层社会人士或许认识他,在日本也仅限华人社会给予响应,最后他来到了槟城,发现这里有很多华侨,有利鼓吹打倒满清政府运动,并引进三民主义思想,但纯粹为中国找寻一条新的道路。所以,孙中山在特定的年代里,并没有影响到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在政治上反对殖民地统治,充其量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的。
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在政治上的醒觉,则可追溯自1914及1915年当时从苏联引进发了无政府主义运动,大家朝向大同世界,来了一位吴钝民当益群报总编辑,在1915年至1917年期间在星马鼓吹无政府主义,最后被英国政府驱逐回中国。
换句话说,随着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也间接提高星马华人的政治觉悟,当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支会时,共产国际就派人来指导革命,就这样,1930年马来亚共产党成立了,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后来左翼革命的摇篮,最后促成五四运动及左派运动在星马及中国迅速成长。从此论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也就是说没有孙中山就没有所谓的辛亥革命和后来的无数革命。简单而言,孙中山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人,若孙中山没有走在前头,后面人是跟不上的。
你这些年来如何协助推动大马华文教育呢?
槟城是一个教育中心,它与新加坡是一个同步进行的国家,1919年五四运动后,槟城的华文学校发展蓬勃,1904年槟城先出现首间新式华校,即是中华学校,由客家人张弼士创办;1905年时,客家人在新加坡创立了应新学校,证明当时的槟城有什么,新加坡就从后跟上;反之新加坡有的,槟城也不落人后,例如1917年时新加坡成立了第一间华侨中学,1919年槟城也成立了一间客家人办的华侨中学,翌年创校人戴欣然逝世,学校关闭。1923年锺灵学校提升为锺灵中学。
无可否认的,五四运动后,各籍贯人士纷纷创办了学校,潮州人遂以韩江为名,成立了韩江中小学,教学有教无类,这就是孙中山传播了博爱精神的明证。为了衔接与大学的门槛,我们也成立了韩江学院,在海外推动华人教育体系,使之圆满发展。
我出身为报人,过去25年在报社工作,从记者升至总编辑,办华文报主要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鼓吹爱国思想,更把大同思想放在报章内。1980年代时期,记者的报道都被公众视为权威的言论,可是,来到千禧年时,网际网络风行,传统报纸的地位受影响,今天报纸的权威只剩下少过百分之五十而已,毕竟科技革命一日千里,世界弹指间改变了讯息的传递方式。
除了光华日报是打着孙中山的革命口号成立之外,大马的其他报纸,包括1923年创刊的南洋商报,属于商界人士的报纸,并以陈嘉庚为首;1929年星洲日报创刊,属于胡文虎的报纸;1939年胡文虎又在槟城创刊星槟日报。他也因之一度与陈嘉庚争夺华社领导权。1946年李孝式创办了中国报,属于战后的报纸。
回想当初,孙中山当年创办光华日报,确实是为了搞革命,过后,这份报纸为了维护国民党,坚持下来,但80年代,为了生存下去,又再跳出旧思想,标榜中间偏左,终于一步步走到今天,其他华文报也在变动的社会中百花齐放。
(本文由韩江新闻编辑主任程文慧整理。受访者拿督谢诗坚博士是韩江学院名誉院长暨韩江电视新闻中心社长)
刊登于2011年4月25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