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9.6.12

海外华人史•槟城拔头筹 (直挂云帆)


应槟州政府主催的“百年华团群英会”之邀,我在621日的上午作了一个专题演讲,题目是《槟城华人两百年》。
这个题目是韩江学院华人文化馆为配合“百年华团群英会”的举行而出版的,其内容分成三个部份,第一个部份是“槟城华人两百年的历史”;第二部份是介绍74间超过百年历史的华团和宗教组织;而第三部份是阐述乔治市成功登陆世界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全书共520页,图文并茂,具有珍藏的历史价值。
我在当日向来自本地的华团领导人及来自中国的“侨办”代表二百余人介绍槟榔屿如何成为“海外华人”的桥头堡,因此我提出的第一个立论是因为有了槟榔屿的开辟,才有华人从中国向海外移居而在世界各地形成唐人街乃至华人社会。如果没有槟榔屿的发现和发展,海外华人是不可能形成一个大趋势和大运动的。
在这方面,《马来亚华侨史》的作者巴素博士(Victor Purcell)作了很好的开导。他说,马来西亚的主要殖民者(指英国)吸引华人至他们的殖民地,是在1786年英人在马来半岛开辟殖民地时(指占领槟榔屿)华人才大受欢迎。
巴素博士也是《东南亚华人史》的作者。从1921年至1942年,曾在马来亚担任“华民政务司”。1946年(日本投降英军重临后)出任英军事政府的华人事务顾问官,因此他是一位权威的“华人通”。
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当1641年荷兰占领马六甲时,华人也不过三四百名。即使到了1678年,华人在马六甲的数目也还是426人。到了1817年时,整个马六甲华人刚好达到1000人。由此可见,荷兰人统治马六甲期间(1641-1824年)的183年间,是不重视也不需要华人南来的。
只有英国人莱特(Francis Light)(1740-1794年)开辟槟榔屿后,华人才大量增加。例如在1794年,根据开埠人莱特的报告,华人已有3000名。这一年较后时(1024日)莱特逝世,但华人已形成槟榔屿的主要人口,另外也有马来人和印度人,合起来有10,000之数。
另一位历史学权威王赓武教授说:“1786年槟榔屿的建立,在南洋历史上完全是一个新的面貌,主因是初次把一个实际上无人居住的海岛将之发展,而初时华人只是当中间人,不久即变成主要的居民之一。
王赓武被形容为新加坡国宝级的历史学家,他也是名著《中国与海外华人》的作者。
至于作者本人在80年代出版的《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时,已对华人作了一定的研究。我发现“因为莱特在1786年开辟槟榔屿,华人开始向外大规模移居而形成华人社会;继后英国又通过槟城开辟新加坡(1819年,其开埠人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曾在槟城担任总督坦达斯(Dundas)的秘书和麦卡里斯特(Norman Macalister)总督的秘书,直到1811年被调到爪哇任副总督,而在1819年向柔佛苏丹取得新加坡占有权。自此之后英国想方设法取得马六甲,以便全面控制马六甲海峡。
1824年英国成功地把苏门答腊的明古连港让给荷兰换取马六甲后,它便在1826年把槟榔屿、新加坡及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
通过马六甲海峡,英国处心积虑地在1840年与清廷打一场鸦片战争,不但逼使清廷放弃禁烟(鸦片),而且也占有了香港。
占有了香港之后,更多的中国人通过香港向海外移居,不再假手于澳门输出华工。换句话说,在1840年之后,更多的华人飘洋过海而形成“世界海外华人”这一特殊名词。所有的这一切,起于槟榔屿的开发,因此槟城写下“海外华人史”的第一页。
在这个立论的背后或者有人会争议提出在槟榔屿开埠前的1777年已在印尼的坤甸出现一个兰芳公司,而后被夸大称为“大唐总长”,但创始人罗芳伯是于1772年带领百多人由中国航海到达坤甸而后创立兰芳公司进行采矿活动,人数有限,不成气候。尽管有人认为这个兰芳公司或被人称为“兰芳共和国”曾生存了110年,直到1885年才被荷兰“消灭”,但没有史料佐证有“国”的存在。再说,它也只是在1800年后才增加人口,及后有刘善邦率众转移到砂拉越石隆门,人数约二百人(1830年)。因此它在历史上不被视为“海外华人潮”的开创者或先行者,只能当成个案处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回顾槟榔屿被开发前的时代背景。
其一是清朝于1644年建都北京后,掀开其267年的统治。这意味着满人的统治下给汉人出走创造和提供了条件,再加上清朝后期的颟顸无能的统治,造成内战(太平天国的出现,1851-1864年)及民不聊生,也就有更多的华人甘冒风险飘洋过海。
其二,在1776年美国摆脱英国取得独立后,造成英国失掉美洲领土而向远东寻求殖民地。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一路走来更需要扩大殖民地范围(1760-1840年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成长期和成熟期)。
在这个前提下,莱特说服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而同意他向吉打苏丹取得槟榔屿的控制权。
及后虽有争执年租的数额,但英国不但巩固占领的地位,而且在1800年又取得威省控制权。这样一来,英国人继续物色殖民地,除了上述提及英国通过马六甲海峡发动鸦片战争外,它更在1874年通过邦咯条约的签署,把权力伸入马来半岛,在各州设立了英国参政司制度。
根据手上的资料佐证了鸦片战争后(1840年)更快地促成海外华人社会,例如槟城在1842年时,华人9715名,到了1851年已激增至24188名;新加坡在1840年时有华人17704名,到了1849年时有华人24790名。在马六甲,1842年时有华人6882名,到了1852年华人增至10608名。在砂拉越,1841年时华人只1000名,到了1857年时增至4000名,而在1909年突飞猛进至45000名。在沙巴则是1891年时华人有7100名。还有在1840年时,美国的华人归零,只有在1850年时才见华人有4018名。同样的,日本到了1870年才见华人有记录2266名;英国则是在1851年时有华人记录78名。
由此可见,中国华人南来由槟城开了头,而在这之后(即鸦片战争后),华人更是排山倒海涌向世界各地。这就是说,槟城是海外华人的发祥地,因为有了槟城,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而世界也因为有了槟城才发生人口质量的变化。
本文所提出的立论,有待高明赐教和评议。
(韩江学院华人文化馆出版的《槟城华人两百年》,厚达520页,图文并茂,欢迎邮购,每本50元)

刊登于2012年6月28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