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在2011年经过整合与“拯救”下,《独立新闻在线》会逃过停刊的厄运,没想到经过一年有余的坚持后,还是不敌“无情的现实”,终于在2012年8月2日正式向外宣布决定在2012年8月31日起无限期停刊。
这二度恶讯虽然不是十分的震惊,但读者还是为它的停刊感到无限的遗憾与失落。它强烈地告诉我们,尽管传媒已从平面媒体进入电脑时代,甚至鼓吹“无纸时代”,但网上媒体在十分节省的开支底下,还是无法肩负“时代的使命”,而被逼划上句号。这固然是媒体人的悲哀,也反映了电脑媒体还得有充实资本的运作,不然充其量只是“散兵勇将”,仅靠少数人运作,既搞不出大名堂来,也不可能持久,毕竟职员是要吃饭的,也有其他固定的开销,当然比起平面媒体的开销节省了许多。
这就是说,不论是平面媒体或电子媒体,它的生存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也不能过于主观,否则就会厄运临头。
就以马来半岛的华文报来说,它在战后(1945年)虽一度有“百花齐放”的现象,但很快地在英军事政府取缔后,华文日报剩下的数目也不多,计有1910年创刊的《光华日报》、1923年创刊的《南洋商报》、1929年创刊的《星洲日报》、1939年创刊的《星槟日报》、1940年创刊的《建国日报》、1946年创刊的《中国报》、1957年创刊的《马来亚通报》及1967年创刊的《新明日报》,约8家左右。
这些报纸之所以能够生存和发展,其最大的理由是老板拥有雄厚的资金;其二是它的言论不偏激,也比较能摸透当权者的心。当然读者群和广告的刊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马来西亚的报业是私营化的,需要投入适量的资本,没有所谓“无本生意”的。
后来,八家华文报中有四家停刊了,它们是1986年停刊的《星槟日报》及《建国日报》和1994年停刊的《通报》及1996年停刊的《新明日报》。个中因由是经济的大问题。但在去了四家华文报后,又于1987年迎来了《光明日报》(被认为是取代《星槟日报》的产物)及2003年迎来了《东方日报》。减减加加底下,时至今日,西马(马来半岛)共有六家华文日报。
进入千禧年之际,也真的是讯息革命的降临,当第一份电子媒体在1999年掀起序幕后,就预示着网络媒体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十分受落。不过,由于第一份电子媒体是以英文打响第一炮,取名为《当今大马》(Malaysiakini),也就对华文报没太大的冲击;小冲突是避免不了的。它成了受英文教育者或谙英文的人士的另一个管道。在初时它是免费的,近年来在众多读者支持下,它成功地成为大马首个收费的网络媒体。
继之出现的网络华文媒体面对的挑战确实比英文网站来得不稳定。首先问世的是《当今大马》中文版(2005年7月),及后又有马来文版及淡米尔文版,几乎是最齐全的四语电子报。
差不多与《当今大马》中文版同时出现的是《独立新闻在线》(2005年8月)。这份纯粹中文的网络媒体在一时之间也给许多华人读者带来方便,他们只要打开电脑即可浏览一些新闻和评论,自然被视为《当今大马》的辅助媒体。
又过了3年,也就是2009年,我们又看见另一个网络媒体出现,取名为《风云时报》。它提供的新闻和评论与《当今大马》及《独立新闻在线》有其相同与不相同的地方。它似乎比较侧重在人物访问,自然也要记者用电话或越洋采访。
渐渐地这三家华文网络电子报也呈现了争妍斗艳的局面。虽不敢说“百花齐放”,但它们确然在某些新闻上让我们耳目一新,只不过全是免费的。
另一方面,为了应付电子媒体的冲击,平面媒体也加强网络电子报的攻势,第一时间给读者带来了重要的新闻讯息,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今天它显然是家常便饭了。
因为一切是免费的,结果是在2011年2月1日的时候,《风云时报》自动停刊。这份成立近两年的电子媒体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虽然《风云时报》曾努力要“异军突起”,但它在两年后“收盘”印证了电子报还是需要经济效益的,否则难以长期支撑下去。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独立新闻在线》。当它在2005年8月31日创刊时,其《社论》这样说:“一群事业有成的草根商家,集资支持一群年轻的媒体工作者开发原生中文新闻网站,即时催生了《独立新闻在线》”。
在突破出版准证的同时(电子报当时是不需要申请出版准证的),《独立新闻在线》也信誓旦旦地要以“批判的思维,尖锐的笔锋“浏览社稷经纬,点评家国风云”,以维护民主政体和捍卫生命尊严及彰显正义”。
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在2011年5月19日《独立新闻在线》突宣布行将在5月31日停刊,这是第一个噩耗。首任总编辑庄迪澎有一篇这样的告白(29.5.2011):“2005年4月底,饶仁毅(律师)征召我创办《独立新闻在线》时,透露可筹获马币100万元作为两年的经费?”
创建初期编辑部共有5人。在《独立新闻在线》于2011年5月20日公布的开支详情中,十名员工的薪金合计马币35000元。
由于有人愿意“解救”《独立新闻在线》下,饶仁毅便将启智新闻事业社的股权让出并辞总裁职;而总编辑庄迪澎也辞职,交由职员自行打理。经过一连串的打救和各方的捐款后,《独立新闻在线》暂时找到生存空间,即与《当今大马》中文版挂钩,采取收费的措施来增加收入。
然而事与愿违,《独立新闻在线》又在8月2日发出最后的呐喊:“一年多来,虽然努力地开源节流,将每个月6万余元的开销降低到5万元,并且连月奔走寻找投资者和赞助人,还是没法找到合适的投资者。而读者的捐款只能应付四个月的开销,后来的订阅收入又仅能承担一半的开销。
换句话说,在“经费困顿与人力缺乏”下,《独立新闻在线》也只好自我停止操作。这说明了电子报在这个时期寻找新投资者不易,因为它无法证明在投资之后,能依靠读者收费和广告的收入以维持生存和自力更生。除非投资者有政治议程,否则一份独立的电子报要找到慷慨解囊的投资者也极不乐观。
对于有办过报的我来说,我深切地体会到《独立新闻在线》人员的痛苦。但吊诡的是,仅仅是每月5/6万元的费用,竟然找不到人来帮助,这个社会“现实的人太多了,像饶仁毅这样的人太少了”?
刊登于2012年8月9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