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8.12

马华与行动党的“此消彼长”论 (现代春秋)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于84日在峇株说,民主行动党的目标是让马华消失,然后再加入国阵取代马华。
接着在隔日(85日),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说,行动党不是要取代马华,而是要取代国阵。
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别?我们一看即一目了然,不必再作解释,因为林冠英所说的是要进一步在中央取代国阵,因此目标不限于马华公会。
但蔡细历也非第一人这样说,而是似曾相识地让人想起六十年代的斗争和七十年代的“暗渡陈仓”。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当新加坡于1963916日成为马来西亚联邦一部分后,领导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李光耀就开始把政治带入马来西亚,而且这个党希望有朝一日取代马华公会与巫统合作,但巫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不以为意,他曾这样说,即使马华输剩5个席位,他还是不会放弃马华。这等于东姑“拒绝”中途更换合作伙伴(当时的英国首相休姆有此建议,成立联盟行动党联合政府)。
在当时李光耀刚刚再赢得新加坡的大选而蝉联执政新加坡,但在马来西亚联邦,人民行动党不被视为执政党成员,而是被当成反对党。因此李光耀是坐在反对党阵营这一边,拥有2席,另3席归新加坡社阵(它们是按州议员的比例分配国席的)。
由于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想要扩大在马来西亚的影响力,也就在1964年派出11名候选人参加国会选举。虽然阵容不大,只是投石问路,但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冲着马华公会而来。
虽然这一役人民行动党突而不破,只一人当选国会议员(蒂凡那),但这颗火种却在后来成为延续斗争的香火。也因为马华在1964年取得大捷,也就不存在所谓人民行动党取代马华的传言和故事,特别是在19658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后,两党的对峙和斗争也划上句号。
不过,在蒂凡那领导下,原行动党的支持力量很快地整合起来,并申请注册民主行动党,直到1967年获准注册后,转由民主行动党成为马华的劲敌,但在马华看来,这个新党背后的影子就是人民行动党。
1969年的大选,可以说是马华公会最黑暗的一页之一,不但国席只剩13个(33名候选人),而且也丢了槟城州主导政权,全军覆没,被新崛起的民政党取而代之。林苍祐也以卷土重来的强势姿态向马华的陈修信“示威”。
吊诡的是,马华公会做梦也算不到的竟是民政与它争代表性而不是民主行动党。这个过程是十分戏剧性的。没错,民政党是一举打败联盟(不单单是马华)而成为槟州新政府。巧合的是民政领袖林苍祐与马华的陈修信是政治冤家和死对头(林苍祐在1958年出任马华总会长,但在1959年被东姑边缘化,也被陈修信派排斥,愤而在1959年辞卸总会长,更在1961年退出马华公会另起炉灶)。
局势的微妙变化也是马华始料未及的。在1971年民政内讧后,巫统主席敦拉萨就授意槟州巫统州议员(尚有4位)在议会内支持林苍祐州政府,挫折民主行动党提出的不信任动议。就这样,在1972年联盟(巫统)与民政组成联合州政府,更在1974年将民政纳入执政集团而成为国阵的成员。
这就是说,当联盟扩大成国阵时,最大的赢家是巫统,最失意的是马华公会。从那一刻开始,马华就与民政分享政权和“争宠”,两者间的恩恩怨怨如一匹布那么长,说也说不完。
就在民政与巫统关系好转的时刻,在另一边厢则传出马华与民主行动党在进行密谈(1971年),前者希望后者解散加入马华;后者则要前者让出三名部长给行动党的议员。
在会谈失败后,双方各有归咎,最失望的莫过于原秘书长吴福源。马华与行动党也因此展开大骂战。
从这件事来看,当时的民政是由巫统的敦拉萨拉拢进国阵,另外加入的是回教党、人民进步党及远在东马的砂拉越人民联合党。至于行动党则不是巫统的拉拢对象,而是马华公会必须面对的对手,两者若不是形成对峙力量就是把其中一方融掉。结果是行动党继续和马华抬杠;反而民政、进步党、人联党进入国阵和马华争其代表性。这政治生态的改变最终是促使陈修信黯然退休。马华固然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它未下沉,因而后来的故事就判定马华和民政形成国阵内的“小对手”,不时擦出火花,但谁也扳不倒谁。直到2008年的政治海啸后,才发现彼此竟是同病相怜。
就在那一刻后,国阵的华基政党暮然发现,原来真正的对手是纠缠了40年的政敌民主行动党。因此蔡细历今天有此论调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在他看来,民主行动党正亦步亦趋地逼近马华的城池,也在柔佛州叫阵起来。以他的逻辑来推算,正是民主行动党有计划性地准备取代马华的一个战略,但林冠英的反驳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不希望行动党只被看成是取代马华的另类选择的政党,而是能与公正党及伊斯兰党一举迈入布城,所以不会考虑单单取代马华的事。
不知道是有幸还是不幸,民主行动党之所以有今日的政绩也是昔日的阴差阳错所促成。如果新加坡不退出马来西亚就不会有民主行动党的诞生。
如果在1969年大选的“513”事件后,吴福源与马华的“合并”密谈取得成功的话,也不会有今日的局面出现。
正因为民主行动党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其不间断的人事斗争,所以在一个长时期总未能如愿以偿地给马华重拳一击,反而呈现钟摆局面,时好时坏。
在这种情形下,也很难想象民主行动党有朝一日也会给民政及人民联合党带来巨大的冲击,毕竟应付一个马华已够吃力,哪有剩余的精力向民政和人联党较劲呢?但世事难料,就是这么的一个政治海啸也真的让国阵的华基政党对政治前途有了警惕,这在过去是没有的。由于这种压力和威胁,造成蔡细历已从“去荷兰论”发展到今天的“消灭论”。这样的悲情论调,倒是值得玩味的。

刊登于2012年8月13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