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6.8.12

国中独中的“南腔北调”?(现代春秋)

随着彭亨关丹华社申办独立中学,于727日正式获得批文后的两天,柔佛昔加末又有7000人大集会,要求政府批准另一间独中建立起来。这就是说,前者在520大集会后,在短短的两个月就开出绿灯;而后者也打铁趁热在729动了起来,能否如愿以偿,还得静观政府的回应。
在祝贺关丹独中终于有望在2014年开课之际,我们不妨回顾华教走过的辛酸道路。
就马来西亚来说,第一间华文中学应是钟灵中学,它原在1917年始开办钟灵学校,后来在1923年提升成为华文中学。
由于它是最早出名的华文中学,在抗日的年代(1937年起),它是培养大批抗日份子的温床。因此当日本军国主义者于1941年杪入侵槟城时,最先对付的就是钟灵师生。迨至日本于1945年投降后,已有多位钟灵师生死于日本的酷刑下。
战后的华校又告复苏,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50年代中期,乌云笼罩在钟灵中学,为反对改制卷入了学潮。在1956年达到高潮。
虽然学生有所抗争,但钟灵在1956年接受改制了,成为英殖民政府开刀的第一间华文中学。自此之后,学潮也在1957年蔓延到槟城各个中学,包括钟灵、韩江、槟华及中华等;更延烧到全马各地。
1961年政府根据拉曼达立教育报告书制定教育法令,规定所有的小学必须接受改制成国民型小学(因此我们直到今天没有所谓独立的华文小学)。至于中学政府则交由各中学自行决定,至迟在1962年必须做出决定,或接受改制成国民型中学,或不接受改制保留独立中学。
那个时候,身为教总主席的林连玉疾呼各华文中学自力更生,不要接受改制,以免变质。不过最终有54间华文中学接受改制,剩下16间保留独立中学。换句话说,在改制前全马共有70间华文中学;在改制后,华校就被切成两半。林连玉因为抗争也付出代价,在1961年被吊销公民权和教师注册证。
但为什么后来又出现这么多的独中,而国民型中学又有所增加呢?原来在54间华中接受改制后,在政府作了妥协性的修改条文后,允许改制的中学可以在下午阶段附设“独立班”收容未能进入改制中学(国民型)的学生。
渐渐地,所谓“独立班”又因有所需求而发展成“独立中学”(最初称之为“私立中学”,后来易名为独立中学)。
这样的转来转去,也就转出一个名堂来。在西马的“独立中学”也就有了37间,而另有23间在东马(计砂拉越14间和沙巴9间),两者合起来共有60间。
至于国民型中学除了西马的54所外,在沙巴有5所及砂拉越有12所,合起来一共71间,而后又增至78间。
在一个长时间,改制中学或成为国民型中学不被视为纯正的华文中学,而被认为变种的,但他们成立的校长理事会于2003年宣称为“华中”后也曾引发一些争议,而在近年来似乎已接受它的“华文教育”的历史背景。换句话说,改制的国民型中学在今天又被看成是与一般的国民中学不同的,因为它们有教导华文科,而且学校保持华校的传统。
但不论是国民型中学或独立中学,在改制之后是不能随意增加的。就我们所知,在1979年时,只有钟灵中学获准在北海兴建“分校”及后又自成一体而归纳成钟灵系统。
由于有所局限,78间国民型中学所能招收的学生保持在12-13万名之间(比独中的6万余名的学生多出一倍),但还是有学生不得其门而入,被打入国民中学,也就有人提出要求增建国民型中学的愿望。犹记得在1999年的时候,槟岛西南区的8间华小(现已增至9间华小)的董事会代表在已故许平城的安排下,曾要求陈国平等人领导在西南区设立国民型中学的大计。
当时我们刚“入主”韩中不及3年,一切有待兴革之际就面对这一要求。在盛情难却下,我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阵容,并向林苍祐请教,因为我们是建议用他的名字申办一间“敦林苍祐国民型华文中学”。他不敢乐观其成,其一政府不易批准国民型中学成立;其二用林苍祐的名字可能没有加分。
后来我们作成一份完整的报告呈交时任教育部长的纳吉,但因要兴建一间非国民中学的申请,需要首相亲自批准,而在当时仍无此先例。因此在1999年大选前,此计划没有回应。
这之中有一个吊诡的疑问:为什么我们不是申请独立中学?而是申请国民型中学?再说,我们正为韩中的振兴而忙碌,怎能分心搞国民型呢?
其实,我们也曾建议西南区学校不妨考虑将毕业生送来独中,反正槟岛四间的独中学生未满,但他们不认同也不热切响应。
他们提出的理由是:西南区在当时每年有700名华小毕业生,只有不到一半被分派进钟灵、槟华、恒毅、中华等中学,剩下的60%绝大多数进入国民中学,他们之中只有极少进入独中。
在北马的家长心态都是要进入国民型中学而不是独立中学,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高唱中南马独中大丰收,更有数千小六生不得其们而入时,北马的独中仍有空位,因为他们的子女可以进入国中的免费教育。
正因为这样,由于我们的国民型中学计划没有下文,西南区的家长还是不死心,也就在2006年在时任首席部长许子根的协助下,菩提国民型中学搬迁到西南区。这是迁校,不是新的学校,也不是分校。
2008年菩提中学开课时,学生已经爆满,可见国民型中学“大有市场”。今天即使菩中增加收生,也无法应付西南区的要求。因为他们的毕业生已超过每年千名,于是最近又有人希望恒毅在西南区办分校,情形正如今年较早时批准在威南建“日新分校”一样。
为什么不建独中,而情在国中呢?这是有历史因素的。我们不再阐述。恰恰相反的,关丹华社要的是独中,昔加末也是要独中,而北马人爱国中?这就是南北马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别和分歧。我们姑且将之形容为“南腔北调”?

刊登于2012年8月6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