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6.11.12

马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现代春秋)



马华的故事太长了,虽然有时也有惊涛骇浪和高潮迭起,当更多的时候是风平浪静乃至无风无浪的。原因无它,而是马华一向以来以约定俗成的思维来看待和分析时局,只有到了紧要关头,马华才有额外的大动作。举例来说,1969年大选马华“惨败”后,才有了后来(1971年)的华人大团结运动的出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513”种族冲突事件和及后的紧急状态,也给马华带来一定的约束不能过去自由地表达意见和批评。这之中我们也看到马华对“新经济政策”的欢迎和后来也成为这个政策的捍卫者,这说明了马华从一开始就活在这个政治体制中,它从来没有扮演过反对党的角色,也不能孕育天马行空的思维来切中时弊,因为有许多话是马华不能够说的,也不能批评的。
虽然如此,经过513阴影的洗礼后,马华也终于在这个体制中找到生存的隙缝和空间。换句话说,在70年代过后,马华在历届大选中都保存一定的势力,虽然有时是差强人意的,但未再遭遇1969年的“重挫”困境。
这说明了“513”事件给人民带来太深的阴影,每每在作出决定前,总得思索这样或那样的后果。即使想作改变,也只能适可而止。
比较明显的是在1990年的大选时,马华再一次摔跌,国席角逐32席只保住18席(行动党20席),更在槟州的州选再次全军覆没。不过相较于1969年,马华的局面还不至于太坏,反正槟州早已“排斥”马华,再一次被“排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自此之后,马华也都在有惊无险中度过难关。
正因为马华上下都认为马华最坏的局面已经过去,也就根本没有想到会在2008年遭遇政治海啸,这突如其来的成绩,让马华再一次感受到屈辱与失落,自然不可避免的马华内部的矛盾也因之激化了。
最先表现出“负起后果”的是黄家定,他的不入阁和在200810月将棒子交给翁诗杰体现了他的政治道德,为失败而下台。但这不意味着马华在痛定思痛中已重新振作,恰恰相反,马华陷入了在迷途中的派系内耗与内斗。总会长翁诗杰与署理会张蔡细历的矛盾更进入了白热化而成为当时马华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败笔),特别是蔡细历“人头落地”而掀起轩然风波。至此马华的两派斗争也把马华撕成两半。姑不论马华特大(2009年)是否是对翁蔡“投下不信任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将是马华的造王者。
于是一场由蔡细历参与的斗争迫使翁诗杰面对现实,到后来不得不接受再开特大和选举(2010年)。本来这也只限于翁诗杰与蔡细历的两人斗争,却途中杀出黄家定,声称是为“救马华”而出山的。在这种情形下,黄家定应该占优势而足以把另外两个人压下,毕竟他是原任的总会长,也是当下的国会议员。若能在入主马华,也就名正言顺地在内阁扮演代表华人的角色。
可惜的是黄家定错误地判断形势,原以为可以一举拿下另外两人,讵料引起了反弹。这种反弹是因为黄家定的吃回头草被视为不受欢迎的,而“弱势”蔡细历反而获得了同情票逆流而上,再者不被看好的翁诗杰竟也不是“省油的灯”,仍然有不少党代表愿意给他机会再来一次。因为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是蔡细历脱颖而出,黄家定黯然退场,翁诗杰两面不讨好下作回他自己。
蔡细历的胜利和不甘退隐政坛不是说明马华已渡过危机,而是在风雨飘摇中,一直未有明确的方向来“排除万难”,也难怪廖中莱在最近感概万千地说:“党中央领导仍缺乏分享和分担的精神,给人“各自为政”的印象。”
他又说:“马华必须让人民看到一个团队,因为不团结是政党的致命伤。”
这话说得没错,但也暴露了马华内部存在不协调的局面,这种“各自为政”在太平盛世也就不成为大课题,反正天下太平,团结与否已非当务之急。
不过,反过来看,马华今日的困境不单是各自为政或不团结所致,而是在于历届领导人的气魄往往受限于大气候。既不能有太突破,也只成为对政策的“背书”者,以致马华的上下级在很多方面都不能真情流露出来,久而久之,马华本身就会被人视为一个负担。在解决问题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主要是它并不能扭转既定的方针,只能与巫统共浮沉。这种历史十字架是马华“与生俱来”的“历史任务”和“惯性使然”,除非马华独树一帜,否则向天借胆也不能将马华打造成“华人的英雄”。
从这样看来,马华是否已没有角色可以扮演,那也不见得。至少它应该也必须影响巫统改变它的“一党独大”的心态。如果说在过去(马哈迪当政时代,1981-2003年)马华在强势领导下作为有限,那么在当今(尤其是308后),马华正可以借新形势让巫统感受“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结局。如果巫统认为华人必须受到重视,那么赋予马华更大的责任和职能也是要顺序开展的。只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马华在政府中、在内阁中仍展现不出新的精神与形势(包括坐在国会与内阁的第3号人物不是马华,而是国大党),每每遇有责难时,由马华来承受,而遇有喜讯时,马华也扮演不了主角。
对此,蔡细历的分析论述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他说:“马华(似乎)就是阻止华人成为造王者的最大障碍”。
这话说得有些“不清不楚”,华人从来没有视马华是“华人翻身”的最大阻力,而是认为马华这么多年来没有给华人看到改变的希望,即使让马华赢得“绝对”的胜利,一如2004年的大选,马华几乎是“笑傲江湖”,但除了听到微弱的“包青天再世”的声音外和收回备忘录的委屈外,马华又为华社争得多少的尊严与荣誉?
因此蔡细历要做的是让马华再一次领导华人成为“造王者”,共同创造一个公平的马来西亚。既然首相纳吉表明已知道华社的“四大期许”(良好施政、公平与公正经济发展与教育),蔡细历正可顺藤摸瓜,一改马华的被动和消极的角色。
总而言之,马华要新生就得先打败约定俗成的形象,走出历史的影子,但单靠鞭打和攻击反对党是不容易自我改造的,应该承认今天的马华的缺点(如廖中莱所说的“各自为政”)多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反对党烙下或下套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