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到林冠英,他问我怎样看待他一直宣扬的“兴旺发”文化?我知道他所指的是有敌对党的人将之形容为“猪狗文化”,他要知道我的评语。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林冠英是在2010年开始较为常用“兴旺发”三个字来作为他的演讲的“结语”,以带动场面的气氛。
我曾经私下与行动党的二线领袖交换意见,因为我认为这“兴旺发”文化的提倡有其环境和场合性质的区别,不是每个场合都可派上用场的。当然我们也只是各自表述,不构成“统一意见”,也就未再有跟进。
后来人气急升的林冠英在许多场合都用这三个字来结尾,并使到全场沸腾起来;尤其是出席神坛宴会和大小社团的宴庆时,台下的人总会跟随拍子跟他一起高喊“兴旺发”。
就林冠英个人来说,这已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品牌”,几乎在大街小巷响彻云霄。久而久之,林冠英与兴旺发就挂上钩了。他是第一个将民间习俗摆上大型集会的人。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但林冠英巧妙地将“兴旺发”转成出神入化的语境。他的功力直到目前为止仍找不到第二人。
我不知道林冠英的灵感是从何而来,但我知道在民间早就存在这么的口号,就是在神庙仪式上信徒都会齐声高喊“兴旺发”,即意希望大家一起又兴又旺又发,十足是个好意头,正如我们常听到的风调雨顺,合家平安的意思,只不过前者比较重视追求物质的满足。
就因为林冠英左讲、右讲、上下讲,把“兴旺发”炒红了,以致在今年5月的时候,有一位歌手侯美仪将“兴旺发”当成歌名而灌录成唱片。据演唱者侯美仪说,这首歌是她的老师范俊福(已逝世)为她量身打造的,灵感来自槟州首长林冠英。
就这样,林冠英的“兴旺发”就更红了,红到我也没有必要针对这三个字提出新解。即使我在后来也从互联网上读到中国也在2010年掀起“反三俗”运动这码事时,也不以为它们之间有任何联系。中国的所谓“反三俗”是指“反庸俗、反低俗和反媚俗”,旨在教导中国人民不要自我堕落,用粗俗的语言来宣扬俗不可耐的文化,但中国开展的净化风气似乎又与林冠英的口头禅对不上号;况且这也不是林冠英所创,他只是将已有的民间语言提升成为他的“招牌菜”,不算对语言的污染。
当然林冠英的口头禅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也不是每个场合都可派上用场,而是要视性质而定。不过整体而言,将之归类为“通俗文化”也无不可。这就是说,林冠英的口头语是“通俗文化”,虽不全然能登大雅之堂,例如官方的场合或宴会,招待外国宾客或教育的场合及多元种族的场合等,就要避免将“兴旺发”当成结束语,因为不是外国宾客乃至友族同胞都能理解的。因此,林冠英有必要自我拿捏什么时候和什么环境下“兴旺发”才能自然的表达而引起共鸣,而无需时时刻刻当成顺口溜。
但令人诧异的是“兴旺发”在近日竟变成政治骂语而被形容为“猪狗文化”?这不但将信徒的通俗用语与良好祝愿语词句加以歪曲和曲解,而且将之归为“不伦不类”的文化容易被误解为“垃圾文化”。
因此,不论是有意的或无意的将“兴旺发”文化视为“猪狗文化”都是不恰当的比喻,也是对宗教祭祀的文化的否定,更是伤害一个民间的约定俗成的习俗。
老实说,林冠英能够把方言和口头禅转化成口号和牵动民心是他的政治战略的发挥。他借别人的家当将之擦亮使用,而在中下层受落。当然任何人可以不同意林冠英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兴旺发”来作为呐喊的筹码,也可以批判和讨伐林冠英的言行,但不要将“兴旺发”当成“林冠英”,这会陷入误区。其结果就是引来了连串的反弹。
走笔至此,突然想到林冠英最近好像烦事特别多,前有山寨版的“槟城在望”拦路;后有“猪狗文化”莫名其妙的添乱。下来就看看他如何再一次用“四两拨千斤”来“解围”了?
刊登于2012年10月29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