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资深报人陈裕如在《星洲日报》言论版内发表的“毛泽东淡出中国”(10月29日)一文对毛泽东的历史定位具有十分强烈的杀伤力。他在文中不但认为“没有毛泽东祟惑的中国,会过得好的多”,而且是“中国盛世的真正开始”。
这一论调等于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他在严厉地批判“马列主义是把外国的灯笼当月亮”之余,也形容马列主义和毛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不论这样的论述是出自作者的个人观点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思想诞生的时代背景。
当1935年正月毛泽东在长征路上的遵义确定了他的领导地位后,中共才在危难关头看到曙光。凭着这一临危不乱的信念,毛泽东终于领导红军到达陕北会师,并在延安立定了脚跟(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仍不能树立其权威,他打起鲁迅的旗号成为延安年代的团结核心,也将之深入全中国和走向海外。直到1945年中共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才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运用它来打败日本侵略军;较后在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15日)又与蒋介石的国民党进行殊死战,而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毛泽东思想也就成为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代名词。
伴随着“文化大革命”于1976年结束后。马新的左翼运动也因为“文革”的结束而选择自我退出公开阵地。这种的海外左翼运动的转折意味着身为龙头老大的中国也进入变革的年代。最明显的反映在邓小平的复出(1978)及抛弃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政策,大胆地提出改革开放的新思路。这就是“外销转内销”。
这就是说,即便邓小平的路线出台及后变成了邓小平理论,也没有改变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是中共的立党支柱。还有在邓小平手下培育出来的新一代领导人,如胡耀邦、赵紫阳、李鹏、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与温家宝等,都不约而同,也没有例外地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大搞中国的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更打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牌子。这种经济体制开放和政治体制保守的潜在矛盾已日益明显,而在今日成了中共未来方向的大考验。也因为这样,有人提出了去毛化的大动作。
但如果单以薄熙来的案件来抵销和否定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中的崇高地位,那是太过牵强与对历史的“背叛”。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是不可能有今日的改天换地的面貌。他在执政后期的过失也不能掩盖他的“丰功伟绩”。正如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成功,也在后来错误地提拔汪精卫和蒋介石成为一个时期的反动集团巨头,可是并没有损害他作为革命先行者的光辉形象。所以在辛亥百年之际,孙中山又再展现其魅力与伟大功勋,被举世公认成为埋葬封建主义的第一人。同样地,毛泽东成功地为中国人民搬走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崭新的共和国,给中国人民引指了新的方向。就此而言,不论中共的未来怎样评价毛泽东,它不能“遗弃”中共和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奠下的立国基石。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迎来了一个浴火重生的中国,那只能说毛泽东思想并没有阻止它蜕变和前进。因此,为什么一定要彻底去毛,难道在中国人民心中保留一个“小毛泽东”不好吗?至少贪污滥权不会像今天这么猖獗。为什么要蓄意的“扬邓贬毛”呢?没有毛泽东,又哪来邓小平呢?在毛泽东思想底下进行体制的改革也是有其可行的一面。例如美国总统尼克逊1972年的访华正说明了毛泽东是与时俱进的时代伟人。这就是说,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不是阻止中国前进的绊脚石。恰恰相反,中国正需要一位代表性的人物代表新中国,这个人就是毛泽东,除此之外,别无他人。
刊登于2012年11月5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