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7.4.13

独立人士组“七人帮” (开门见山)



本届大选出现了前所未有的269名独立人士,不但蔚为奇观,也有人问说在历史上可曾有这样的热闹奇景?
这使我想起槟城1978年的选举。起因于马华公会的槟州新头头林建寿因不满民政党在林苍祐的领导下,对马华的“压制”,乃在那一年在幕后导演了一场“独立阵线的七人帮”。
它的远因是这样的:在1969年的大选,马华输得一干二净,也就在1974年大选时,获得分配三个州议席,引起马华的不满,但又碍于现实不得不低头。这一选,马华只1人当选,后来从反对党挖角3人成为4名州议员。
来到1978年的大选,马华被分配5个州议席又引发林建寿的高度不满,乃暗中与一批马华干部商议,结果以马卓达为首的一批人离开马华以独立人士的身份上阵,专门攻打民政党的席位,旨在挫民政的锐气和为马华在后来的争出位投石问路。
原本是有12人要“围剿”民政党的,后来七扣八扣下剩下7人,包括1人打国会。在马卓达(原是马华丹绒区会主席)领导下,他们组成了所谓“人民独立阵线”,成员如下:马卓达、何启斌、邱思庆医生、林嘉彬、邱发兴、颜嘉炳及陈充惠。
碰巧在那一年,有许多人都想成为槟州议员,也就有其他独立人士加入围战,包括著名的左翼份子崔耀才(前市长)、巴古南(前副市长)及AR卡林(著名左翼份子;他曾说与东姑拉沙里是校友),前后算来,那一届单单在槟州就有50名独立人士,似乎尚没有人打破这个纪录(本届槟州只有22名独立人士)。
虽然如此,但有组织的也只有七人,他们自称是“人民独立阵线”;外人把他们形容为“七人帮”。这个阵线把林苍祐攻抨得体无完肤,指责他进行城市改造是牺牲人民的利益,进而把民政党形容为“拆厝党”;更安排老太太跪求林苍祐不要拆屋(因要发展光大,附近的旧屋要让路,一些租户有需搬迁或被安置搬迁)。
抑有进者,这些受影响的人也高举“林苍祐还我家园”的横条,企图争取同情,使到林苍又十分难堪,甚至连其夫人上市场买菜也被人指指点点。
在双方撕破脸皮下,林苍祐也用最强烈的语言反击,他把这一切的动作算在林建寿身上,伺机秋后算账。
虽然“七人帮”无法取得任何突破,但他们的冲击力却使民政党捏了一把冷汗,比如爪夷选区民政张桂成2583票(中选),但“七人帮”的邱思庆则得票2264张,其他候选人靠边站。又如甘榜哥南选区(如今的光大区),因为国阵的邱继圃提名失败,剩下行动党的黄炎光(10239票)大胜,“七人帮”的马卓达(2225票)。
正因为“七人帮”的横冲直撞,民政党在那一年也被行动党得票率所冲击,以致民政党只剩下8席,其余被击败。有幸保住席位而多数票大减的是林苍祐(多数票914张)、林兴智(多数票519张)、梁道生(多数票564张)及张桂成(多数票319张)。
试想想,如果独立人士发挥更大的作用,那民政可能会保不住8席(参加11席),这种结果对林建寿来说是可以大做文章的。果然在1982年大选前夕,李三春用政途(移师芙蓉挑战行动党主席曾敏兴)换得马华与民政同在槟城分配8席。这就是林建寿利用“七人帮”后所计算出来的数目。
当林建寿的算盘打响后,他在1982年也兴致勃勃企图与林苍祐争首席部长(那一年的君子协定是:哪个政党的席位多,就由哪个政党推荐首席部长)。面对林建寿的怪招,林苍祐不得不沉着应战,但他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办法和渠道,让林建寿落马。这就是政治,而且是残酷的,没有人情可言。果然在民政党及其外围组织配合下,一举在那届选举中让林建寿落选,既破了马华的阵脚,也剪除争首席部长的一大威胁。不过在没有林建寿的日子里,民政同样面对来自内外的挑战,外在有行动党,内在有马华。
老实说,自从“七人帮”事件后,马华与民政的恩怨有一匹布那么长,说也说不完。

刊登于2013年4月27日《中国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