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犹在耳不断重申马华公会决定保持不入阁的议决案,却闻知其柔佛州议员郑修强在5月12日奉命出任行政议员,一时之间使到马华上下感到愕然,也不知道马华到底还坚不坚持不入阁的议决?
身为马华全国组织秘书的郑修强这样说,在会见苏丹后,他致电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并由对方通知首相纳吉,他们都同意苏丹的谕令不可违抗。
就在此事闹得沸沸扬扬之际,我国首相纳吉又于5月15日公布其内阁成员,真的没有马华和民政的议员入阁,只见两名华裔的正副部长,一位是国际透明组织大马分会主席的刘胜权(属无党派)出任首相署部长;而代表沙巴团结党的叶娟呈则担任副教育部长。除了交通部长由希山慕丁兼任,将保留给马华外,其他原为马华担任的卫生部长、旅游部长乃至地方政府房屋部长(现改为城市和谐与房屋部长)都已经被填补了。值得玩味的是纳吉首相留下这么一段话:“如果马华改变不入阁的议决,内阁的门户还是为它打开的”。
到底这句话的含义是否会保持马华在大选前的原状,即4部长和7副部长的名额仍未得知,但似乎有所期待马华公会回心转意。
究竟马华会不会入阁?这得从马华为什么要通过这项议决案说起。在2011年时,马华总会长理事会通过如果下届大选成绩逊于2008年大选的成绩,马华将不入阁;后来又提交到党代表大会通过。
于是形成一个大会的议决案,任何服从党纪的人都不可以背着议决案而当官,不然将面对纪律处分。当时马华之所以通过这项议决案的理由是十分浅显而明白的,就是要告诫华人如果不选或“抛弃”马华,而再次让马华蒙羞的话,则马华将不代表华人入阁。
在此条文通过的前后,蔡细历身为马华总会长时有这样的评说:如果华人不支持马华,将来的局面可能形成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的局面。这就是说,当马华失去华人支持而不在政府内的时候,华人就没有代表在朝了。
虽然这样的提醒和告诫是要华人好自为之,不要以为说说而已。但更多的选民也包括华人并不重视这样的呼吁,也认为华人在不在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改变。这种强烈的改变之风或说反风,也就让国阵内的华基政党再一次遭遇政治海啸,蒙受更大的挫折。
在这种结局下,马华启动了它的议决案,但又表明留在政府,因而产生了矛盾。许多人在问,既然要留在政府,而又不接受官职,则留在政府内做什么呢?与此同时,马华的不入阁是否除了不接受中央部长与州行政议员外,也包括出任市议员、地方议员、乡委代表、村长及各类福利官,卫生巡察员及新闻官等,若是所有的马华人都不是政府部门代表的人,就意味着有逾万个职位马华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它产生的问题是:(一)马华还要不要留在国阵内?若要自力更生脱离国阵,它的生存条件有多大?因为马华从一开始就是与巫统合作,从来没有思及要与巫统分道扬镳。例如1959年马华与巫统因席位分配产生破裂危机,也是在马华妥协下牺牲林苍祐后继续留在联盟。又如1969年大选后,马华中央一度议决不入阁,但在华团的支持下,又再入阁了。因此没有人认为马华会因不入阁而退出国阵来“惩罚”华人。
(二)有人认为,既然马华没有意思要离开国阵,也就可能会在10月的党代表大会上通过撤销“不入阁”议案(可能更早),以让马华党人名正言顺再度进入政府里面工作。
但在此“过渡”期间,马华会不会对郑修强施以违纪的“处罚”?一般预料或则撤销其组织秘书职或则冻结党籍数个月;但也可能什么都不做。
其实马华当下的大问题并不是再入阁的尴尬,而是马华本身通过的议决案已使本身骑虎难下,那有通过继留在政府而又不入阁的“半天吊”议案。这等于叫马华的人徘徊在政府门外,而又自称是政府的成员,一样的难以自圆其说。这样的辛苦角色也让马华的领袖受够了,不信问问廖中莱和魏家祥及黄家泉他们现在的感受是什么?马华议决案的“作茧自缚”也在此暴露无遗。
如果马华在不久后自我解套再行入阁,更大的问题又来了:马华是沿用传统的方式继续留在国阵和继续扮演吃力不讨好的角色?还是向巫统提出入阁的条件,以“拯救”马华的未来?
因为经过308政治海啸和505所谓“华人海啸”后,马华也应该看到它的未来取决于它是否勇于改头换面,而不是原地踏步,否则再行入阁对马华而言也不具政治实质意义,这就是说它的明天不在于别人的施舍与同情,而在于它怎样勇敢地站起来,即使因之要痛苦改名和重新整合,也好过故步自封。现在就看马华怎样走下一步了。
刊登于2013年5月20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