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政治版图的改变
- 1948年2月1日,马来亚联合邦协定生效,新加坡正式被割出马来亚,不再形成一个政治体
- 马来亚朝向自治邦,通过1955年的普选,确定了其政治版图是没有新加坡的在内的。东姑阿都拉曼成为马来亚联合邦首席部长。
- 1957年马来亚独立,它与新加坡的关系越行越远。
- 1959年,马来西亚举行独立后的第一次大选,东姑取得辉煌的胜利,联盟在国会104席中赢得74席,超过2/3席,政治版图被确定下来。
- 也是1959年,新加坡举行林宪宪制下的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席中夺下43席,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邦总理。
(二)第二次政治版图的改变
- 1961年,东姑提出马来西亚概念,获得李光耀积极的支持。
- 1962年,概念进一步明确,马来亚将扩大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将新加坡、北婆罗洲(东马)乃至汶莱纳入其中而成为独立国家。
- 英马成立柯波调查委员会,在1963年的报告阐明北婆人民支持东马(沙巴及砂拉越)加入马来西亚,而汶莱条件不妥放弃加入马来西亚。
- 马来亚、新加坡及北婆五邦(包括汶莱在内)的社会主义政党团结起来,反对马来西亚的成立。包括马来亚的社阵、新加坡的社阵及砂拉越的人民联合党。
- 印尼与菲律宾持不同的理由反对马来西亚计划,印尼指责此乃新殖民地产物,表明若马来西亚一意孤行成立将掀起马印(尼)对抗;而菲律宾则因苏禄苏丹对沙巴的索土,与马来西亚交恶。
- 马来西亚在联合国调查报告发表北婆人民支持后,于1963年9月16日宣布成立。马来西亚进入多事之秋,但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跨过南中国海将沙巴与砂拉越并成一个国家。
- 1964年的大选,人民在印尼对抗下倾向支持执政的联盟,华人选民也担心社会主义党过于靠向印尼的苏卡诺总统,一举将票投给联盟。东姑在西马夺得89席(共104席),又在沙巴拥有16席和砂拉越拥有18席,合共123席,占国会154席的2/3以上,组成稳固政府。
- 反对党的社阵惨败,只赢得2个国席(即陈志勤与林建寿)。
- 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象征性派出9名国会候选人参加西马大选,只1人中选(他是蒂凡那)。而新加坡行动党被分配13个国会议席(另3席由新加坡社阵拥有),但被归为反对党,不被东姑视为执政党成员。
- 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起了一定的变化,西马加强对东马的控制,担心离心份子搞局。
- 这之间发生了1966年砂州首席部长加隆宁甘被罢黜事件;国民党也因之成为反对党。也在1967年更换沙巴首席部长,启开沙统(USNO)慕斯达化铁腕统治年代。有关人事的变动主要是防止离心运动扩散。
(三)第三次政治版图的改变
- 1969年5月9日的大选,带来了震撼性的巨变,联盟在104席中夺得66席,虽可组成中央政府,但成绩差强人意,未达2/3多数席。
- 槟城州变天,民政党崛起成为执政党,在24个州议席中赢得16席,巫统只剩4席,行动党3席及人民党1席,马华全军覆没。林苍祐出任首席部长。
- 雪吡州议会出现悬峙议席。在雪州的28个议席中,联盟只胜14席,刚好半数,不足组成稳定政府。
- 在吡叻州的40个州议席中,联盟只赢得19席,未达半数,也不能组成州政府。
- 在政局不稳定中,突于5月13日爆发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历史称之为“513”事件,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民主终止。敦拉萨出任实权的全国行动主任。翌年(1970年)接替卸职的东姑成为第二任首相。
- 在反对党不认同并拒绝组雪吡联合政府后,联盟又重掌这两州政权。
- 1971年国会重开。1972年敦拉萨推动联合政府治国理念,包括民政执政的槟州,回教党控制的吉兰丹州和人民进步党坐大的吡州分别组成联合政府。
- 1974年敦拉萨成功访华并达成马中建交。凯旋归来后,将联盟扩大成国阵,除了原有的巫统、马华和国大党外,尚加入了民政党、回教党、人民进步党和砂人联党。
- 1974年的大选,国阵大胜,在154个国会议席中,胜了122席,超过2/3席。
- 反对党大倒退,只剩下行动党9席和社正党1席及砂国民党9席,合共才19席,简直无法与执政党相抗衡。
- 这种政治大洗牌说明了马来西亚的政治版图重归国阵怀抱,但已不是原来的政治板块,而是新建构的政治格局。
(四)第四次政治版图的改变
- 自1974年以后的政局,都是风平浪静的以国阵占优势而无需改变政治版图。
- 因为国阵被视为常胜军,巫统也就慢慢形成一党独大,其他政党如同星星围绕着月亮而运转;尤其是在马哈迪于1981年主政后,巫统几乎已主宰国阵的走向。
- 1998年安华被革职后,他掀起了“烈火莫熄”运动,街头示威成了安华的威力武器,导致安华在同年9月20日被扣捕,从此他失去自由前后达6年之久(2004年9月获释放)。
- 1999年的大选是历史性首次出现公正党、回教党与行动党直接合作组成反对党阵线(简称反阵)。可惜安华效应只在马来社会发酵,而华社静观其变,未有响应。因而造成回教党坐大,在国会占有27席,更夺下登嘉楼州政权,又再一次拥有两州的控制权(另一个是吉兰丹),意气风发。
- 民主行动党黯然神伤,只保住10个国席,林吉祥和卡巴星首次落马,失掉国会议员资格,更在2001年因回教党鼓吹回教国和回教刑法,而退出替阵。
- 在2004年大选时,三党又各行其是,公正党输剩最后一盏灯(旺阿兹莎保住峇东埔国席)。2008年,安华出狱后的第二年,他再一次成功地拉拢回教党与行动党分别与公正党合作,不再是三党联盟。
- 结果一场不经意的政治海啸在西马发生,国阵在东马的沙巴与砂拉越的强力支持下,在222个国席中保住140席,而反对党意外地从中崛起,首次拥有82席,形成与国阵“分庭抗礼”的两线制。
- 反对党迅速组成人民联盟,简称民联。在这方面,公正党占31席,回教党占23席及行动党28席,但过后有6人叛党,导致民联只剩下76席。
- 马华国会跌剩15席(参选40席),州议会剩31席(参选90席)。民政仅剩2国4州,在槟城首次全军覆没,情何以堪?
- 抑有进者,民联夺下槟州、吉打州、吡叻州、雪兰莪州政权,连同原有的吉兰丹州,反对党共拿下5个州政权,分享国阵在西马的半壁江山,政治版图首次出现大分裂。
- 国阵在纳吉首相的重新塑造形象下,面对2013年的大选;华基政党如马华、民政与人联党一般上不受看好,但没有预料到会如此的惨败。
- 民联以整体的力量对抗国阵,没有一个席位是不战而胜的。这是首次出现全面的对垒,预示着双方势均力敌,也不约而同地认同这是一场生死之战。
- 在提名前夕,行动党在社团注册官质问其党选合法性之际,突大胆地宣誓将采用月亮标志提名(如果火箭标志不能使用的话)。这一绝招也就让行动党化解了马华对它与回教党勾结支持回教刑法的攻击。更在言行上大方地承认投行动党等于投伊党,投伊党也等同投行动党。这种“不置可否”的反击造成马华“千军万马”的宣传战被化成泡影。
- 民联打出的悲情牌奏效,例如宣告林吉祥在振林山有危险,除非有90%的华裔给予支持。林冠英的90%论述从北吹向南,几乎席卷全国,自然影响更多的华人倒向支持民联。
- 巧合的是,在投票前3天,发生金钱政治在阿依淡发酵,几乎冲着林冠英的选区而来。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其夫人周玉清再打出一张悲情牌,在极乐寺号召落发抗议金钱政治,一时各方响应,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林吉祥也赶来拯救处于“危急”的林冠英。
- 5月3日在槟城旧关仔角的行动党造势运动,把悲情政治推向最高潮,整整12万人的人潮前所未有,比之在韩江的429的6万人造势还要多出一倍。
- 这意味着,林冠英不但转危为安,也带动全槟政局,更影响全马华人的投票情绪。
- 就这样在5月5日投票那一天,所谓的“华人海啸”发生了,这不是贬义词,而是指90%的华人在本届的大选中给予民联强有力的支持,连带也刺激其他族群的选民也投下民联的一票。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城市海啸”。
- 开票的结果是
民联98席
两线制被巩固下来
- 国阵仍在吡州执政,也拿回吉打州政权,其他州依然归国阵。
- 民联保住三州政权,即槟城、吉兰丹及雪州,刚好是三党个别主导,没有使到其中一方失落。
- 虽然选后成绩未有改变政治版图,但民联针对27个国席的争议看来将会进入司法程序。
- 国阵方面的创伤是:
- 马华又再失半壁江山,只剩7国11州。
- 民政又溃不成军,只剩1国3州。人联党也硕果仅存1席。
- 它们的未来备受关注,是留在政府内还是离开政府?是另外重生或内部重组?
- 它们的未来让人感到不知何去何从。
(六)未来的政治版图
- 巫统以88席(上届是79席)成为国阵的龙头老大。
- 东马的沙巴22席(全部25席)及砂25席(全部31席),加起来共47席,成为国阵第二大的支柱。
- 国阵将重新洗牌,是未来的重要议程。民联如何翻盘成为中央政府,目前看来不易改变大局。
- 民联三党中,公正党内已有隙缝,必须关注,否则会带来分裂。
- 伊党内的保守派势力会否抬头,将影响伊党与巫统的合作程度,因为党内开明派的署理主席莫哈末沙布、副主席沙拉胡丁及胡桑慕沙在大选中落马。
- 目前没有迹象显示会出现联合政府,因为它不具现实的基础;尤其是安华与纳吉之间是一山难容二虎的。
- 华人海啸或城市海啸表明城市人的求变心切,但与乡村人民的保守思想存一定的距离。
- 在我国60%的选区归乡村,40%选区归城市下,谁控制乡区就能成为执政党。当下的局面就是这样。在未来的20年内,若城乡差距没有太大的改变,则政治版图将会呈现胶着状态。
- 因此一场大洗牌的运动是合理的,但纳吉会不会走其父亲的道路,将反对党纳入联合政府?而这一步又怎样走呢?
- 在巫统维持原状下,及民联维持原状下,两线制已出现微妙的变化,对政治的整合产生了阻力。
- 除非有一方取得优势而压倒另一方,否则马来西亚的政治板块是分裂的,不单表现在州与中央的对抗上,更是出现城乡的失调与各行其是。
- 由于华基政党在国阵内不受落,一个新的阵线可能成立,也就是第三势力在僵局不能打开下,可能会涌现成为一股力量。
- 因此马来西亚的未来走向有下列的可行性:
- 国阵与民联大整合,成立联合政府。
- 国阵成功拉拢民联的政党或个人加入,以壮大势力。
- 民联成功地拉拢国阵的友党或个人加入民联,改变秩序
- 第三势力涌现,成为不平衡的两线制外的另一个选择。
- 总而言之,马来西亚不论如何改变,不变的是它永远只能奉行中庸的治国方针。除此之外,在多元种族的国家别无他途。
2013年5月19日在宗乡青论坛讲话内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