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5的大选成绩揭晓后,国阵主席纳吉形容为一场“华人海啸”,导致国阵选票流失。
此评论引发争议,有人指说这不是“华人海啸”,而是“两种族制”,马华会长蔡细历就有这种说法。
但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已继任首相的纳吉在英国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专访时针对他的论说作出解释。他说,他的“华人海啸”论是一项反映事实的陈述,而非指控。这就是说,纳吉认为他是在反映大选投票的一种倾向。这也是他的政治观点和评论。
当我在505投票后应新加坡《怡和世纪》杂志林清如之邀撰写关于马来西亚大选后的政局评析时,我也提出一个“华人海啸”的论点。
我这样说:“纳吉的“华人海啸”马上被林吉祥及民联的人所驳斥,指这是马来西亚人海啸而非华人海啸。其实这也不必有太大的争议,说是“华人海啸”也没有贬义,而事实上真的是华人已动了起来,希望这一次能改朝换代。也因为这样,民联的议员纷纷中选,马华、民政及人联党的候选人也就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如果不是华人海啸,马华与民政等是不会扑地不起的”(6月份出版)。
后来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应邀在吉隆坡做一场政治演讲时,我再度重申所谓的“华人海啸”并没有贬义,而是客观指说有90%的华人在大选中给予民联强有力的支持,虽然也有的地方只是60%以上,平均而言是80%以上。因此也不必要闪闪缩缩地否定“华人海啸”。其实在民主的国家,也没有错。华人既是马来西亚人,称为马来西亚人的海啸也不是大错,问题是马来人的投票一般仍倾向国阵(巫统)。
我之所以重述我的论述是因为打从马来亚/马来西亚有选举以来,华人从来没有一面倒的,即使有差异也是介于40-60%之间,通常是执政党占优势,取得50%以上的支持,也就使到反对党突围不易。这可以从1969年后的历届选举中得出结论。例如1974、1978、1982、1986、1990、1995、1999及2004年,一连八届都是国阵居于优越的地位,也就造就马华及民政乃至人联党处于不败的地位。久而久之,不经意的产生一种“必胜”和“一定在朝”的心理。换句话说,它们认为政治格局是不可能改变的,顶多是反对党多几个席位而已。
这种居安不思危的心态使到国阵内的马华已经忘却1969年的教训,而是以为通过1971年的华人大团结运动以“唤醒”华人“珍惜”华人在朝好办事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因此谅华人不敢也不会拿未来作赌注。
但是来到2008年的大选情势悄然起了变化。在城市的选民以华裔选民为主,决心做出改变,一窝蜂地转投反对党阵线,而不考虑候选人的种族背景,也就在大风吹底下,第一次发生政治海啸,比起1969年的政治版图的改变更为明显。
在此之后,纳吉打出的不是收编牌((“513”后敦拉萨打出的是收编牌,将反对党纳入主流),而是在既有的基础上争取华印裔选民回流;尤其是纳吉在2009年拜相后,他提出一个马来西亚理念,除了希望东西马圆成一块外,也希望华人受到感召而回心转意,因为在2008年有70%华人倾向民联,只有30%支持国阵。在这方面,纳吉在2010年以来也开始打“华人牌”,其目的不外是希望华基政党能挽回颜面,加强国阵的执政地位。
讵料来到2013年的大选,纳吉在种种因素困扰底下无法在华人社会打开局面,马华、民政及人联党残存的地盘又再一次沦陷。如果不是巫统稳住其乡镇地盘及东马的国阵其他成员党的地位固若金汤,国阵的政权恐怕不易守成。
综观而言,华基政党的失败有其自身的弱点,不但未能在国阵内取信于民,也在政绩上乏善可陈。因此“华人海啸”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不是“华人你还要什么”?而是马华及民政和人联党,你们将给华人许下什么样的未来?
因此,抵消和制止“华人海啸”,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阵以软实力做出改变,也需要华基政党洗心革面,重新登陆主流,参与政府事务,以全新的姿态和果敢的意志向种族主义说不。
刊登于2013年9月23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