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协调的矛盾。一方面教育机关希望微型华小合并,因为学生人数太少了。另一方面,华社几乎是一致性的反对华小合并。所持理由是“一间都不能少”。因此,这些天来,从华总到董教总乃至社团都是异口同声的。但要怎样解决和克服这样的问题,仍是缺乏相应的行动。大多数听闻的是“反对合并,支持搬迁”。而搬迁的责任是谁呢?如果搬迁不成,我们又怎样寻求对策?
针对这样的大问题,首先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的面对,然后才来对症下药。如果单是反对,却又未能促成政府挤出一个方案来,到头来是华社自身吃亏。
众所周知,华小被制度化和转成国民型小学始于1962年(这是在1961年教育法令下规定只有国民型华小,没有所谓的私立华小)。在那个教育转变的年代,华小数目也有了一些变动,但变动不大,直到今天为止尚有1294间。
在这些逾千间的华小中,根据教总公布的资料显示(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资料集,2009年):少过150学生的华小截至2008年共有537间,占华小总数的41.63%(被归纳为微型小学);少过150名学生的国民小学则有1740间(占全国总数5785间的30%);至于淡小有334间(占全国523间淡小63%)。
从上述数目看来,微型华小的数目不可谓不严重,尤其是自从1991年以来,微型华小从462间增加至537间,也就意味着有些华小的学生数目越来越少了。
抑有进者,在2008年的统计显示,学生人数少过100名的微型华小有357间。竟然有17间的华小学生不到10名;而不到20名学生的华小则有37间。
以此类推就意味着这些“微微型”的华小是处在风雨飘摇中,谁都看到危机,似乎显得爱莫能助。
特别令人担心的是在2008年的统计数目显示有15间华小竟然没有初一新生,只剩下少数的学生(学生人数从1名到37名不等)。
当我们检视这15间无生源的华小时,也发现竟然有9间华小的学生不足10名。比起普通的补习学校,更加不像一间学校。
在这么多年来,华小是有增建,但数目有限(从1999年到2008年共16间,完成的数目有8所)。这也反映出华小的萎缩,比增建的数目要多要快。
现在的问题是:在一间都不能少的口号下,我们该如何解决“微微型”华小的困境?是的,每个人都同意华小一间都不能少,但要怎样才能确保华小的学生能够增加或能够迁校,谁来负责,又谁来支持?政府显然是最重要的推动者,但由谁主动?而在只有几名学生的情形下,怎样推动迁校?需知道这样的学校在缺乏学生下,怎样找家长出任董事?在校友有限下,又怎样找校友出来服务?在所谓半津贴结构下(校产属董事或信理员的,迁校被归划为董事会的责任),又怎样组成董事会?
因此,当华社合力反对合并时,我们认为各州或当地的华团应主动和自动地了解“微微型”华小的困境,一定要有人来促成改革工作,也能饶以大义,使到政府采取相应行动,负起迁校工作。如果没有人推动,再过几年,则因学生没有来源下,只好关门大吉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再喊“一个都不能少”又怎样救得了“微微型”华小的自我消失呢?
虽然,国小也有学生不足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归给政府去处理,毕竟这类的全津学校是没有董事会或学监会的。
当然我们也可怪说教育大蓝图没有为微型华小安排良好的解决方案,只是鼓吹合并,但如果华社把华文教育当成命根子和文化使命的桥梁,我们就不能眼巴巴看着华小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而是要想办法拯救岌岌可危的“微微型”华小。
就此看来,华团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
刊登于2013年10月7日《号外周报》第653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