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3.14

评马哈迪的“富人论” (跃马扬鞭)



前首相马哈迪终于比较坦白地阐明在他统治马来西亚期间(1981-2003年)采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手段推行经济政策。
不过,开始采用社会主义政策在马来西亚推行的则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他在“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后,于1970年取代东姑拜相,旋即在同年推出“新经济政策”。这个政策的两大目标是“消除贫穷,重组社会”,但实质上是全面地改善马来人的生活水平和鼓励更多的马来人从商,以使马来人的股权在30年内达致30%(当时的方程式是外资30%,非马来人40%)。这种被视为通过政府手段推行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社会主义的行为。当然这不意味着马来西亚已转向社会主义,恰恰相反,马来西亚仍然依系于资本主义的体系;尤其在政治体制上,更是继续沿用东姑在1957年独立时所推行的资本主义选举政治。
但当1969年大选过后爆发的“513”事件之后,意味着东姑的100%亲西方政策并以英国马首是瞻的政策失败了,才有了敦拉萨的大刀阔斧的改革。
最为明显他鼓吹东南亚中立化;加入不结盟运动,承认共产国家(1972年对苏联及1974年对中国)。在实质意义上将马来西亚改头换面。
在这一巨大改变下,已使到敦拉萨的“新经济政策”没有回头路,只有不断地深化。当马哈迪在1981年从胡先翁手中接棒时,他更是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结合”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他回教化了国家的行政系统;另一方面,他也大力的扶持马来民族资本家。当然他也对非马来人包括华人、印度人及欧亚人采取怀柔和调和政策,务使他们继续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受惠和发展,即使是被指鼓吹裙带风或朋党主义,马哈迪也认为没什么大错,因为他坦言,他要这些人缴税。他说:政府借用一些社会主义的想法,如马来人的扶弱政策,成立官联公司提供土地,但也开放商人经商。
换句话说,马哈迪认为他并没有堵住非马来人的致富。他解释说,这不是朋党主义,而是他认为帮助有钱人可以赚更多的钱,那他们就需要向政府缴更多的税。他说,假使今天这些人不存在了,你要向谁征税?你不能向穷人征税。一句话:“我们需要有钱人”。
所谓需要有钱人,就意味着政府要推行资本主义才能持续原有的贫富现象。 记得马哈迪在90年代时曾说过,马来西亚是有穷人和富人存在的,不可能消除有钱人,也不可能消除穷人。这种思想和政策也就演绎了资本主义的特性。
很显然的,自从阿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绎国富论)之后,不但经济学形成了,而且也为资本主义启开大门。
当资本主义一路所向披靡地发展之后,它就形成一种以人为本体的经济制度,间中也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才有了市场的竞争和争夺。社会的发展也就在物竞天演下适者生存。
但来到100年后,马克思在1872年大胆地提出了“共产党宣言”,标明世界存在着“资产者和无产者”,也就掀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这社会主义的元素内又包含马克思的共产思想在内。
但这两者经过中苏两国的实践后,又证明资本主义有其持久性和持续性,也就导致两个国家再自我转型,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以适应世界的新潮流。
而马来西亚在今日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敦拉萨摊开而由马哈迪发扬光大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出现两大挑战是值得关注的,其一是马来西亚是否真的如马哈迪所宣布的可以在2020年达成先进国的生活水平?其二马来西亚被视为存在严重的朋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难消除的,但避免和减少“寻租客”和抑制扶持朋党,采用公开投票手法来推动国家发展将会使到马来西亚更稳健地发展,但又不排斥社会主义的良改。若能两者相结合互补长短,更公平与平等地对待所有国人,以缔造一个公平与和谐的社会,则马来西亚的明天会更好!

刊登于2014年3月24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