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最近针对一项要求放宽对方言的使用时说:这样子做是不实际的。他说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是多年前设定的(李光耀在1979年起全面推行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至今已是35年了),为了推行双语教育,因此不鼓励方言。
虽然他并不认为方言已没有了空间(可在家里或特定的圈子使用),但若是让它们被广泛应用是不实际的。如果改变双语政策,新加坡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由于这样,新加坡方言的式微是显而易见的,但若华语华文不被广泛使用而成为一种习惯用语,新加坡将处于劣势而造就了英语的一枝独秀。
这种说法固然不是全对,但也有其道理。例如在过去新加坡的社会与马来西亚不相上下时,华人社会操方言的比比皆是,这种方言在新加坡也以福建话较普及,与槟城大致相同。
如果我们细心研究一下,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因在1826年就组成海峡殖民地(俗称三州府),因此在很多方面拥有共同点。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峇峇与娘惹的文化在这三个地方自成一格。这一批“土生华人”在受英文教育下,只懂得在家操本身的方言,也不知方块字为何物;更有人因此闹出笑话说他的母语不是华语(华人的母语不是华语,那又是什么呢?)
原来有一套歪论这样说:我的母语是家中使用的语言。这就是说,若讲英语,那英语就是母语;若讲福建话,那福建话就是母语,以此类推也就把母语混淆为方言了。
李光耀在多年前已洞悉方言带来的困扰,也就坚持用华语来沟通,以成为新加坡人的其中一个共同语言。
今天在新加坡我们不能说新加坡人的华语华文比马来西亚人好,只能说他们用华语取代了方言,而马来西亚的华校在推动华文教育方面有其本身的一套教育方针,是与新加坡不相同的。
不过,我们也不必过于杞人忧天方言会泛滥,因为马来西亚的华教从一开始就用华语(普通话)教学,因此华人在操讲华语方面是不落人后的,至少比起香港人来,我们是比较正规地推动华语教育而不是方言教育。
正因为香港人也是与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一样,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也就鼓吹英文至上,而语文则任由华人自行发展和传承。
在这方面,香港则是不折不扣的方言社会,不仅见面讲广东话,连公开场合除讲英语外,也用粤语沟通和传达。
在不久前,当我们接待来自澳门大学的一批大学生访问时,我们的对话也变成“方言用语”,他们用广东话表达他们的思路,我们则用华语向他们讲述我们的历史。很可惜的是,他们自认华语不灵光,用粤语就“亲切又自然”。当然他们也讲流利的英语,那是他们的大学媒介语。只是让我们感觉奇怪的是:为何澳门回归祖国已15年(香港也已回归祖国17年),为何普通话不流行呢?
究其因不外是公众媒介语,如电视台、电台大量地使用粤语,而粤语与广东省一样,成为人民的普遍用语,不是一二十年就改变得来的。
为此我们并不惊奇最近广东省大力推动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这比李光耀的华语运动是迟来了35年。如果用时间一算,香港的50年不变已过了1/3,尚剩下35年的时间是不受中国政治太过干预的。也就是说,香港依然保持其资本主义社会,也就会容忍语文政策的松动和宽大。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政府也只好先向广东下手。一旦广东普及华语华文,就会影响香港和澳门。
如果说,政府在下一步将会在香港和澳门推行普通话,那么马来西亚是否有必要推行讲华语运动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马来西亚的方言也确实在不同的地方讲不同的方言。目前最大的影响(或说对推动普通话有障碍的是电台和电视台的方言节目)自然是公共媒介。不过即使方言剧在马来西亚“大受欢迎”,也不意味着华语华文会被取代,至少学校不提倡讲方言是立下一个好榜样。若电视台也能适当地挑选节目就会有更好的影响。
当下放眼马来西亚除了福建话和广东话十分普及外(因有电台及电视台造势),其他的方言也都无法登“大雅之堂”,反而是华语大行其道。就拿政治论坛来说,华语的通街跑已是这些年的特色,方言也日渐减少了。
从这样来看,马来西亚的华社即使没有发起讲华语运动,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因为我们的新一代华裔子弟被送进华校已是一种潮流,只要华校坚持学习华语华文,那么方言就不会凌驾华语华文;方言也自然而然的回归它的“自己天地”(公众场合除外)。在特定圈子用方言当社交语言,而不是工作和教育语言,那就无伤大雅了。
总而言之,我们也应在华人社会坚持每一个人都会讲普通话,都懂华语华文。至于方言讲得好不好,也不必耿耿于怀,毕竟中华文化的传承是靠华语华文而不是方言的。其实语言(或方言)一旦离开了文字,它就不具生命力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坚持讲华语不是方言;尤其是搞政治的人,如果不能掌握华语华文,吃亏的是自己。
刊登于2014年7月21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