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号外周报》主编的胡锦昌是韩江新闻系的毕业生(1984年),也是我的职员(1985年投身我主持的《联合报业集团》担任助编),我当时是这家公司的社长兼总编辑。
90年代初期他到吉隆坡发展,而我们也有一段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直到千禧年后的2003/4年他恢复和我联系,主要是邀我写专栏。我在答应他之后,就成为《号外》长期的作者兼读者。
虽然是办小报,他倒是很认真和很用心进行必要的兴革,他希望这份小报也能像过去的《先生周报》那样,成为政治人物及政客的人手一册 (不论是爱,也不论是恨。他希望的是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具有挖苦的功力)。果然《号外》也拥有许多新知旧雨,亦取代了《先生》的地位成为马来西亚唯一的政论杂志。
本来《新生活报》是扮演这样的角色,后来就让位于《先生》,再后来也让位于《号外》。
巧合的是,胡锦昌先生曾担任这三份小报的编务主管,因而他成了“小报”的高手。
我直到今天已不知不觉为《号外》供稿十周年。最让我和锦昌灵犀相通的是我似乎没有让他失望过,凡是他要的特稿或新闻评析或人物特写我都会尽量满足他。毕竟他是我的学生(我曾在韩江新闻班兼职执教)也是我的前同事,协助与拔刀相助是应该的。
不过我没有想到的是锦昌会在2008年308政治海啸后辗转至槟城的《光华日报》任职,虽然他在上任之前我们有过交流,但我还是感到一些的意外,因为从“小报”的主编转变成“大报”的总编辑是件不容易的任务,也是一个大挑战。结果他用他的智慧和才华克服了困难,而成为一名出色的总编辑。
犹记得在2011年时,锦昌告诉我他们一批在韩江新闻班就读的校友要在今年回校参观,我对他们的爱校之情表示热诚的欢迎。虽然他们是早期的新闻班学生,但如果没有他们的“投石问路”和“斩草披荆”我们不会在千禧年时成功开办“韩江学院”。
不容否认的是,因为有了新闻班的打前锋,我们董事会才有条件先复办新闻系,而后直接以学院的面貌示众。
正因为韩江学院以大众传播系成为品牌,也就先后吸引了一大批爱好新闻的学生来到韩院求学。直到今天,韩院也不负众望,成为远近知名的《传媒的摇篮》。
我要特别感谢锦昌促成新闻班的学生在2011年成功地在韩院聚首,他们编印的《快乐回家》的小特刊也反映了十年间(1978-1988)新闻班的成长历程,并取名为《黄金十年》。
在这黄金十年中,先后在报界服务的大有其人,随手拈来就有胡锦昌及他的接班人萧瑞云。他们这一批人共百余名于2011年7月2日浩浩荡荡回母校,重温昔日的旧时光。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捐献了2万元充为母校的发展基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的协调下,母校与林景汉的十年官司也划上句号而圆满收场。这深具意义的一幕总让人难以忘怀。
最新的一次也是最后的一次,胡锦昌与韩院再挂钩是在今年3月我们邀请在报界服务的校友为韩院的开放日主持集体剪彩,胡锦昌就是其中一人。没想到事隔不及半年,胡锦昌突然意外的离我们而去(8月12日),他真正地快乐地回到了最后的家。
难以置信的是,胡锦昌既是非富贵中人,也不是政界名人,只是一名新闻工作者,但他的殡仪却是罕见的风光大殓,比起名人之死不遑多让。锦昌在其短短的五十载人生历程有此成就引也无数亲朋戚友前瞻仰其遗容。他确实不枉此生。
从小报人到大报人;从小人物到大人物,胡锦昌用他的一生演绎得十分精彩。
安息吧!我们的挚友!
刊登于2014年8月25日《号外周报》第698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