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8.14

拉查里的无稽之谈 (现代春秋)

首相署副部长拉查里建议政府应该停建华小,因为对国民团结无所裨益。
他“义正词严”地指出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也与政治无关,而是关乎国家的问题。所谓的国家问题即指如何让国民更加团结。他因此质问增加华小会让国民更团结吗?
与此问题相关的是:到底需要多少间华小才足够?
因此拉查里的言论引发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一)有人认为发展单一教育不能团结国人;及(二)这样年年的争议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当然如果你详读他的言论他并没有建议关闭当下所有的华文小学,而是认为不能再增加了。
现在我们就以这个大问题来探讨华小的未来。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从70年代开始绝大部分的华裔家长都把孩子送进华文小学,以致到了今天已有超过95%的华裔适龄学童在华文小学攻读。家长(包括纯受英文教育的家长)为什么急于或心甘情愿把孩子送进华小,那是因为在70年代后许多原本属于英文源流的小学已改成国民小学,家长也就作了改变。但这种改变不是因为“突然间”华文变得比英文更有价值,而是孩子在华小可以接受三语教育,他们担心的是英小改成国小后就会走单元教育,不符合家长的愿望,也不符合孩子的未来发展。
其实,许多家长的观念仍是先让孩子接受小学六年教育,孩子只要有基本的华文就行,不需要精通华语华文的。因为上了中学后孩子就不再坚持进入独中,而是可以被安排进入国民型中学或国民中学,华文就不被视为最重要的了;尤其是孩子进入大学就不需要华文优等什么的。若是在国内大学,国文就一定要练好;若是在西方的大学,则非英文不可。
由此来看,华小的吃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课程作了改变使然,不是华文已取代了英文的地位。
所以把华小当成对团结的绊脚石是无稽之谈,毕竟只受了六年华小教育的孩子就学会排斥或不能与其他友族在一起吗?课本和老师都没有这样的负面教导,为何要对华小表示怀疑呢?再者,家长送孩子进华校只是希望孩子接受三语教育,哪来鼓吹单元教育呢?
让我们再看以下的实例就可更加清楚华小不是分化人民的思想,而是它在学生的总数量重不过只是一个很小的比数,例如马来西亚的国小有5700余间,华小只有1294间,只占了20%左右。若以学生人数比较,国小生有250万人,华小则逾60万人,也仅占了25%。如果这1/4的学生可以影响整局,也是太过夸大和危言耸听的。
再者,60万的华小生,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逾10万名,但屈指一算,进入国民型中学的有25000名左右;进入独中的有10000名左右,其余的不是进入国中就是辍学。以这样的比例来看,10万的华小毕业生再进入有教华文科的国民型中学和独中,也不过35%,另外的65%就不在华文体系的学校。
至于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的,不论是国内或国外也都以接受国文和英文为主,华文也只有在中文系内得以发扬。若是认真统计各大专院校的中文系学生,恐怕会让你大失所望,综合起来一年新生也不过几百名,不到千名之例。
从这样的比例来推论华校或华文不利国人团结也真是用语文和文化的偏见来作“结论”,不具科学实据;更何况在1294间华小中,根据教总出版的“华小资料集”分析,少过150名学生的华小有537间,占华小总数的41%
537间华小的学生不超过150名又如何阻碍国民团结呢?而且华社要求在华小较集中的地区增建华小,数目也是有限,顶多不过十来间,假使有增加10间华小,学生人数各企于1000名之间,那么微型华小人数再缩减也是极可能的事。因此算来算去,华小的威胁论是完全不存在的。这是偏见和歧视的思想在作崇。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地建立起来。在2012年时共有70间;来到今年,已增至90多间,这是因为政府已批准国际学校可以100%招收本国人,最早是限制只能招收10%本国人,后来增至40%,如今是完全开放。
在全面教授英语下,国际学校即使收费颇高,也显得一枝独秀,学生有3万余名,也显示较富有的家庭也不少,有能力让子女报读名校,以期成为精英人才。

如果说国际学校比华小更突出它的特性与特征,那是不争的事实。但国际学校更加这么多间,拉查里什么也没说,华小辛苦的争取增建几间或迁校,就引来拉查里大放厥词讲废话,这种失真地批评是没有深入地调查和了解马来西亚存在着教育不平,才出现华小问题多多,未料也引来最多的贬责。这难道不是政治议程?什么无关政治,也真是说了也不会脸红。
刊登于2014年8月11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