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8.8.14

“重返马来亚”的政治反思 (直挂云帆)

来自新加坡的学者孔莉莎在吉隆坡一项座谈会上提及“重返马来亚”的命题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历史命题,值得我们回顾与探讨,但因为《当今大马》引述的报导未够翔实,也就不能针对她的立论提出意见。
不过我倒是愿意就历史的演变评析“重返马来亚”的实质意义。
严格上来说,所谓的“马来亚”是指后来的《马来亚联合邦》,而马来亚政治制度的塑造则是由英国人所订立的。
远在1786年,英国人莱特先占有槟榔屿;继之在1819年又由莱佛士占有新加坡。当1824年荷兰将马六甲移交给英国以换取后者让出在苏门答腊的明古连港后,英国就在1826年成立海峡殖民地,把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合成海峡殖民地(三州府)。这就是马新一体化的滥觞。
48年后,也就是1874年,英国通过“邦咯条约”将权力的鞭子伸入联邦内陆。从吡叻开始,接着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称为马来联邦)也相继设立参政司制度,政治权力交由英国管治。
1909年时,英国通过协定又从暹罗手上取得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和登嘉楼的控制权,而最后一个柔佛州属则在1914年归由英国控制(这五个州被称为马来属邦)。这样一来,一个马来亚的政治版图已完全落入英国人手里。
由此可见,英国人先后费了128年(1786-1914)才牢牢控制马来亚成为名副其实的殖民地。
在这个过程中,外来的移民不断涌入,在西海岸地区也就成为华印裔选择的地方;尤其是槟城和新加坡更成了华人南来的落脚地和集散地。
老实说,英国人从一开始是没有把马新隔开的想法,而是以马来亚作为一个体系。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就希望把马新隔开。因此在1946年英国自行推出所谓“马来联邦”(Malayan Union)宪政时,新加坡就不在此政体内。
后来马来社会群起反对也导致巫统在1946年成立,迫使英国取消“马来联邦”宪制,而英国同意与巫统及各州苏丹另行拟出新宪政。经过一年有余的推敲,一个命名为《马来亚联合邦》的协定孕育而成,正式把新加坡排除在外。
1947年时,一个有华巫联手而组成的“泛马联合行动委员会”(由陈祯禄领导)(AMCJA)及马来国民党领导的马来人联合阵线(Putera)提出“马来亚人民宪章”而展开大罢市一天以抗议英国人将实施的“马来亚联合邦协定”。
虽然声势浩大,英国认为这个运动有亲共力量在背后推波助澜,包括马共在内,也就不予接受。于是英国按照其既定计划在194821日实施马来亚联合邦协定,把新加坡排斥在外;也在同年实施紧急状态,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虽然从那个时候起,新加坡在政治上已被英国人隔开,但对马新两地的人民来说他们仍然把新加坡视为马来亚的一部分,拒绝接受英国人的分而治之的政策。这可以从下列两件事反映出来:其一是在1954年时,新加坡的华侨与中正的中学生为反对服兵役法令而开展罢课请愿游行,展示了华校生的威力。及后英殖民政府不得不俯顺民意豁免在籍学生服兵役。
当这股学运的力量发生作用之后,它就直接影响马来亚的学运也动了起来。1956年槟城钟灵中学学生的罢课以抗议学校接受津贴改制是战后马来亚的首个学潮,与新加坡相互呼应。接着在1957年学潮更全面性在马来亚各州展开。
这种被视为有左倾的学潮显示了马新学生不分家的反殖民地统治的斗争。
其二当陈六使在1953年在新加坡登高一呼创办《南洋大学》时,不单是新加坡人民热烈响应,而且马来亚各地的群众也不落人后地慷慨捐输,使到南大在千辛万苦中终于不负所望在1956年正式开课;而新校舍则在1958年开幕,象征着马新人民一致维护和捍卫华文教育的传承。
尽管这样的运动是全民性的;尤其是华社不分彼此地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筹款,并没有直接涉及政治意识和立场,但它依然被标签为左翼政团的一个重要议程。即使在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两地人民仍然不分家地为共同的利益而斗争。这也可以从1961年后因“马来西亚计划”的被提出而成为政治的“炸弹”。一方面是左翼的政团形成了五邦社会主义的大团结局面(所谓五邦即指马来亚、新加坡、沙巴、砂拉越及汶莱),以反对英国要将马来亚扩大而成为马来西亚联邦。
当时印尼也表明反对,并形容马来西亚计划是“新殖民产物”,刺激左翼政团也掀起了反大马的新高潮,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这之中有一个吊诡的地方是:马新人民一直支持马新不分家,为何马来西亚计划一提出就遭强烈的反对?究其理由就是左翼的观点是先进行马新重新合并,再谈马来西亚计划。但另一方面,执政的马新政府也就是联盟及人民行动党全力支持马来西亚计划,并认为这是一个良机,以便新加坡重回马来亚的怀抱。
原先支持马来亚是一家的左翼立场变成不支持新加坡通过马来西亚方式加入;而新加坡的行动党则支持用新的方式重回马来亚。其结果是新加坡全民投票支持合并而导致马来西亚在1963916日成立。
在马来西亚成立的前后,马新的左翼政团领袖及单位都先后被逮捕和查封(如1963年的冷藏行动)。即使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斗争也未结束,反而因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给左翼政团带来较激进与激烈的行动,斗争也就更加尖锐化了。
然而当左翼政团在1968年决定杯葛议会选举后,整个政治游戏也起了变化。左翼已不兴议会斗争,也就没有参加1969年的马来西亚大选;同样的新加坡社阵也不参加1968年的大选。
当左翼退出宪制斗争后,代之而起的是第三势力。这股非左翼非共的力量也填补了政治真空,成了执政党联盟的“劲敌”。这就是说,在左翼已不涉足议会斗争下,崛起的第三势力很快地表现出与原属右翼执政党的合作与协调显得自然。这包括砂人联党(从左到右)、民政党(从中间偏左倾向右)、人民进步党(向右转)及回教党(回归巫统)。仅剩下民主行动党及砂国民党仍徘徊在执政门外。这段历史也显示了1969年政局的转变与社会主义阵线无关。
不过在1976年中国的文革结束后,马新的左翼政团也基本上退出议会政治舞台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考验,马新政局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重返马来亚”(马新重新合并)看来是无望也不可能了!
刊登于2014年8月7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