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的大迁移,从东晋“五胡乱华”(304年)开始到“太平天国”(1851年),前后历时1500年。我们也注意到华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始于“鸦片战争”(1840年)后,包括客家人成为开路先锋之一。“海外华人社会”于兹形成。
但最初给客家人下定义的则是清代进士徐旭曾,在1808年时身为惠州丰湖书院的学者。他这样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
由于迁民多数择赣(江西)、闽(福建)及粤(广东)交界处的山地建立起一个以山蛮作为屏风的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也就成为客家人的家训之一。由于当地人把我们的先民称为“客”,而迁民也自称为“客人”,于是客人一说形成。
因为我们的先贤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乘风破浪飘洋过海来到南洋,终于开拓了一条用血泪铸成的“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语)。
既然有了客家人身先士卒,最早与槟榔屿发生关系,真实的“客家神话”也就在槟榔屿写下四段精彩篇章。
(一)英国人莱特在1786年开辟了槟榔屿时已有极少数居民居住。1799年丹绒道光海珠屿大伯公神位的设立就是用以纪念第一位客家人张理的逝世。及后他的两位结拜客家兄弟丘兆进和马福春也逝世了,就葬在大伯公庙的后面。直到今天它已经成为著名的名胜地。这就是客家人在莱特开埠后对槟城所做的第一个贡献。
(二)继后嘉应属的客家人在槟城成立马来西亚第一间华人社团,是为1801年。由此可见嘉应人是最早成群结队来槟城的客家民系。
(三)在1894年被清朝委为驻槟城副领事的张弼士本身就是太平天国的产物。他在1859年到印尼打天下,而在后来成为腰缠万贯的首富,进而在1886年来到槟榔屿投资与兴建私邸。他一生崇拜张理,认定后者是他的先祖。接着清朝驻槟的领事如张煜南、谢春生、梁碧如及戴欣然不但俱为客家人,而且也是在太平天国年代成长的一代。
(四)1905年自认为太平天国洪秀全第二的孙中山来到槟城,虽然他被认为不属纯粹的客家人,但他的祖辈来自增城则是客家人的属地。由于一生崇拜洪秀全,孙中山也加入了基督教(洪秀全是通过拜上帝会而高举太平天国的旗帜)。巧合的是,孙中山与洪秀全一前一后地推动了革命。虽然太平天国在1851年起义后的17年不幸失败,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则在60年后的1911年取得成功,埋葬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王朝。不论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或是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们都给客家人及所有的华人带来了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很显然的,早期的马来亚乃至马来西亚社会,客家人是出类拔萃的,例如被认为开辟吉隆坡的叶亚来;开辟太平有功的郑景贵及儿子郑大平;开辟怡保的姚德胜等人都是富甲一方且对地方发展有贡献的客家人。他们都出身在天平天国的年代。
巧合的是,取代清朝的中华民国也在1912年委任客家人戴淑原为驻槟城总领事,直到1930年卸职。
戴淑原(1884-1944),又名戴培元。他是清朝驻槟最后一任领事戴喜云的公子。在马来亚独立前,其身份和地位虽不及今天的首席部长,但举凡华社一切的仪式和活动,都以邀请到戴淑原出席为荣,例如在1928年为槟州中华总商会新大厦主持开幕;尤其在推动华教改革方面,戴淑原更是功不可没。今天的华校用普通话教学就是他立下的功勋之一。他是那个年代的华社的最高政治领袖,具有首席部长的影子。
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在退下担任总领事9年后,于1939年应槟州客家人之邀和南洋客属总会会长胡文虎之邀,肩负起组织槟州客家公会的重任。但不幸的是公会成立不久即遭遇日军南侵(1941年杪)而终止会务直到1945年;更不幸的是戴淑原会长竟在1944年逝世,结束他的多姿多彩的一生。
正由于客家人在槟榔屿开了头,而后又开枝散叶遍布马来西亚,成为华人社会中第二大民系,拥有125万的人口,占华人人口的20%左右。这就是客家人留下的光辉事迹。
(本文主要内容取自作者于10月19日以大马客联会署理会长及大会主席的身份在槟州客家公会75周年钻禧纪年宴会上的演讲)
刊登于2014年10月27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