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1.14

沓田仔的“柏林围墙” (现代春秋)

最近(119日)阅及德国官民大事庆祝“柏林围墙”倒塌25周年时,令我想起槟城也有一道“柏林围墙”的故事。
这应该回到1961年的乔治市市议会的选举。原本已执政乔治市市议会(1958年)的社阵在气势如虹下,于当年夺得乔治市的14个市议员,仅剩下1席归联盟(马华)的庄友良。换句话说,社阵取得了最辉煌的胜利,当选的重要和知名人物有林建寿(社阵总秘书)、拉玛纳旦(继任市长)及黄添寿(后接替拉玛纳旦成为市长)。
由于这一胜利,社阵的掌权人林建寿虽然没有出任市长,但他在1959年已当选柑仔园国会议员,如今出任市议员,显示这位党鞭已在市议会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1965年当中央接管乔治市市议会,并在1966年设立市议会调查庭时,已过档印度国大党的拉玛纳旦就在调查庭上大爆林建寿掌控大权;附和他的说法的有马华的马卓达,他们两人形容林建寿是最有权势的人)。
不知是谁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约在1962年时乔治市市议会竟然将沓田仔街道拿来做实验,在道路的中央建起一道“围墙”,约有三尺高,除了有几个通道可横过马路外,当地的居民和商家已经不能随意横过马路,因为“围墙”不是用脚可以跨过的(原本沓田仔的中央只是用一个稍高的分界线,行人随时可以越过马路)。
当时市议会提出的理由是要美化沓田街,如果试验成功,可能会在其他街道实行。
我在那个时候几乎每晚都要踏脚车经过沓田仔到同学的家聊天和聚会,我们一班同学对市议会的这种“创举”未能理解,因为沓田仔街本来就不是很热闹,只是日间比较多车辆和行人较多,但到了晚上就是一片寂静。再说那时也没有建立天桥,造成当地的人民和商家颇有怨言。
刚巧在那个时候,东德在柏林建上围墙,阻止东德人民逃往西柏林(柏林本身在东德境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瓜分为东西柏林,东柏林归东德管,西柏林归西德管)。由于柏林围墙闹得沸沸扬扬,成为国际大新闻,坊间也就传开并形容沓田仔也有一道“柏林围墙”造成民声载道,纷纷要求拆除,因为它不切实际,也给居民带来不便。当地的居民更说,真是莫名其妙,为何要这样“美化”沓田仔?它又不是市区的主要闹市,为何会被开刀?
后来坊间又流传这是林建寿的“杰作”,但究竟是谁人的馊主意也弄不清楚,似乎把帐算在林建寿的头上而不是市长的头上。这对林建寿是否是不公平,就不得而知,也没有人进一步澄清。
后来投诉的人也真的太多了,市议会才把这道“柏林围墙”拆掉,还它本来的面貌,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沓田仔。除有花草美化外,也有通道让人民方便横过马路。
其实沓田仔本身也有其特色,不需要“柏林围墙”来点缀,它在早期是一片沼泽地,所以被称为沓田仔。后来街道的两旁建了许多商店,也就逐渐热闹起来。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物当推林苍祐的父亲林翠龙医生所建的三层楼“思明药房”,林苍祐在60年代曾在此驻诊,接替其父亲的大药房。目前这座建筑物仍在,但已不再悬壶济世,两位父子医生也相继作古,留下古迹建筑物。
除此之外,沓田仔的另一个特色是它是书店街,也是文具商店街,大大小小合起来也超过10间,较著名的书店有“世界书局”、“远东书局”及后来的“商务印书馆”,但这3间老牌书店已先后休业,反映了槟城的读书风气不盛,书店的生存备受考验。
如今的书店有者已搬进超市,但更普及的是主办书展、流动性的卖书以节省开支,沓田仔目前除了一些批发或售卖文具纸张文件的商店仍存在之外,已不见有规模的书店存在。
另一方面,沓田仔再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被人叫做“棺材街”,因为在这条街道上有数间著名的寿板店,如今仍然存在,但兴起的殡仪业也似乎走向现代化,只是已不在沓田仔,而是分散在市区之内。
本来有一个时期,沓田仔也成为咖啡店及餐馆的集中地,但也因各种因素有多少受到冲击。
也不知为什么整整50多年来,沓田仔到了夜幕低垂时,不是灯火闪烁而是寂静一片,夜市一直旺不起来。

严格上来说,沓田仔虽经过岁月的冲击,但它依然故我,变化不大,倒构成了市区的一条老街,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区的乔治市相互映辉。多少陈年往事,都在岁月中流失。这就是沓田仔的故事,它缺少欢乐,但饱含沧桑。
刊登于2014年11月17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