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人对新街的称呼是倒过来说的,比如与槟榔律交界的地方叫做新街尾,而在大门楼与新街交界的地方叫做新街头,因此在那个地方有一个巴刹(市场)就叫做新街头巴刹。
这是一条古老的道路,也是早年开辟槟榔屿(1786年)后就存在的道路,取名为新街(Campbell Street),它与日本新路(Kampung Malabar)平行。有人从我的飞扬网页抄录一段我叙说新街的历史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早年的新街是一个红灯区,根据1905年的报告指出,槟城共有1201名妓女,其中有70%是华人,也就是说有913名妓女分别在64间妓院操业。单单在Campbell
Street就有46间妓院(青楼),内中就有796名妓女。(此资料取自《The Penang Po Leung Kuk》一书)
由于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前所未有,人们也就把这条街称为“新妓”,意味着初来乍到的妓女多集中于此。久而久之,这条街变成“新妓”(新鸡),但这样的名称不好听,人民又改称为“新街”(读成福建音或广东音就与“新鸡”的发音一样了)。(参阅The
Penang Po Leung Kuk槟城保良局一书,2004年,第46页)
虽然新街的华文名有一段来历,但在1930年英政府禁止娼妓业后,新街就慢慢脱胎换骨,变成热闹的商业区了。于是在后来发展成金铺业、布匹业、洋杂业、饮食业及皮革业等云集在一条街内,昔日的所谓红灯区早已失去踪影。
由于70年代在林苍祐领导下,将火力集中在光大区改造乔治市,新街的繁华也就受到冲击了。这也是为什么新街夜市一直搞不起来,这是因为在新街的门市生意多数经营到傍晚就休息了。
大概到了90年代末期,新街的衰退已明显可见,也就促使槟州政府加以关注,希望能为新街“再造辉煌”。当时便通过槟岛市议会对新街作了全面的规划,主要是把新街的道路变成单行道,而加宽两旁的行人道,再加上艺术性的弯曲线条,企图使新街“面貌一新”而变成一个新的广场。
如果有注意到的话,今日竖立在与槟榔律交界处的铁盾牌楼就有“新街广场”四个大字(本来只有国英文字Medan
Lebuh Campbell, Campbell Street Mall)。这就是说,当年市议会准备把新街变成广场并广为宣传。我记得在开幕那天(大概是千禧年后),新街十分热闹,有歌舞表演,又有夜市,政府是希望通过夜市使到新街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街广场”。我记得有一回来自砂拉越的中华总商会代表团在访问槟城时提出要参观“新街广场”(大概是2002年),我们对此感到惊愕,因为本地人并不知道新街何时升级成为“新街广场”了。他们说是网络上说的。我们后来陪同代表团参观新街后,他们也觉得没有看头,没什么好看,与普通的一条街商店没有两样,所改变的是公路变窄了,因为两旁的行人道加宽了。
本来加宽的行人道是给行人或游客行走的,但在马来西亚这酷热的天气,谁愿意撑伞在阳光下行走?也许你会问我,为何不走五脚基?但在当时五脚基也已成为商家摆货的地方,行人是难以在行人道自由行走的。
讲到新街的改变,我在90年代末期有问当时的市议员,为何要改变新街?改变了又能起到什么作用?他们说,这项改变计划是得到旅游部的支持,如果新街改变“容貌”将会获得中央拨款马币120万元,也就意味着市议会只承担另一半的费用。而为了尽早落实此一计划,新街的面貌被改变了。
遗憾的是,当局即使立了牌楼,也数度力振夜市,并鼓励新街商家营业到晚上,就是收效不大。为什么新街夜市场会失败呢?因为到了晚上商店不再营业,也是摊格及小贩难以取水,电源虽有被提供,但也不方便;加上夜市摆卖的东西没有吸引力,很快就“黄飞鸿收档”。
新街另外一个重生的机会是在2008年7月7日之后,因为从那一天起,乔治市靠近海墘一带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区,连同新街也成为文化遗产区的地方。
刚巧那一年也是槟城改朝换代的年代(308政治海啸),新政府也就从中获取新的动力,因为乔治市被联合国教科文机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区,身价大高,四面八方的游客开始涌进来。
为了迎接入遗,新街广场的牌楼增加了“新街广场”中文字,并竖立了一副对联“新世纪怀旧意,街坊情迎世遗”,很深刻地反映出槟城正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虽然新政府在2008年后也有尝试让新街重新繁荣起来,也采用前朝的做法,鼓励在新街开夜市,并提供文化表演,可惜又是“曲高和寡”,无法引来人潮。
有鉴于槟州政府对新街这些年来生意进展不大,也面对一些投诉说道路太窄,也就决定在今年的农历年过后将新街重新拉直,废掉没有作用的人行道,但恢复原貌的新街是否能重放光芒,再放光芒呢?没有人能解答。
刊登于2015年1月19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