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2.15

马币浮动的故事 (天下纵横)



80年代,贴切地说是从1980年起,我开始每年数次踏足中国。当时我们携带的是美元,以方便兑换成人民币。但那时的人民币有分国内人民使用的“人民币”及外国人使用的“外汇券”。严格说来“外汇券”是有限制地在中国流通,不算货币,可是因为“外汇券”价值较高,例如可在国营商店购高档货;可在较高级的饭店用餐及购买舶来品。凡此种种,造成当地的中国人十分羡慕外商或外客能从容不迫地花钱而且外表也鲜亮,似乎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中国人甚至愿意用高出30%的价格购买外汇券,即一元三角人民币对一元“外汇券”。
当时身为马来西亚的人民,在中国做生意也是挺风光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中国商场(交易会广场内)购买任何货物或现买或签订合同;而在离开交易会走向广州的大街小巷时又感觉到这个国家在很多方面都比较保守和落后,最明显的是到了晚上8时过后几乎吃饭的地方都打烊了,晚上也没有什么节目,外商多数在酒店内自我聊天也有人提早上床。
在那个年代,马币兑美元的比例是2.50元的马币兑1美元,对于做生意的商人是稳定与方便的,因为货币的稳定也让贸易顺畅地发展。
转入90年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有成后,也允许其国有企业在海外进行小规模的投资。由于马币的稳固,终于使到马币也在中国的银行内挂牌(有市价),因此我们做生意的人用马币(令吉)直接向中国银行兑换人民币,在内心的感受上有一种说不出的荣耀。我们终于等到马币成为“国际货币”,并可以与美元、港币、新币、英镑及马克和日圆“排排座”。
讵料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时,确实把马来西亚的经济体系弄得乱七八糟;尤其是马币兑美元往下跌。转入1998年,跌势延续,甚至一度来到5令吉(过去一段长时期是2.5令吉)兑1美元,这对从事贸易的商人无不叫苦连天,只是在短短不到一个月内,马币的跌势竟然达到100%,简直是离谱到难以置信。
随着金融风暴的严重打击下,我们和中国在马来西亚合资的生意不得不收盘,因为马币严重贬值,造成来货成本提高一倍,货物实在不可能卖得动。在此骤变下,外资撤的撤,本地商家顶不住地也负债累累,几乎所有的进出口商家都来到今日不知明日价。
时任首相的马哈迪在无计可施下也只好宣布与美元绑在一起,一如香港与美元挂钩(7.8港元兑1美元),汇率是3.80令吉兑1美元。这意味着马币因金融风暴贬值了40%有余。虽然对马来西亚的商人有所不公,但这也是不得已的最好权宜之计。
另一方面自金融风暴后我们到广州做生意已不能像过去办的“趾高气扬”而是有“英雄气短”的窘境。马币不但在银行被除名,而且身上拿着马币也不容易换到人民币。
在当时我们对中国人民也开始羡慕起来,所谓的“外汇券”制度已在1995年废除,剩下单一的人民币使用,这对中国人民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也真正地感受到公民与外国人具有同等的地位。
由于马币在危机后又恢复其稳定势态。来到2005年时,接任马哈迪之位的阿都拉宣布马币与美元脱钩,可在国际市场自由浮动。
2008年时美国的房贷危机和越南盾急挫,又掀开新一轮的国际经济危机。在2009年时,马币以3.72令吉兑1美元,不过到了2011年时令吉一度又回升到2.93令吉兑1美元。后来令吉有企稳于3.053.30令吉兑1美元的价位。在政府的调控下,这样的水平对生意人来说是可资被接受的,尽管美元有其疲弱的一面。
真没想到来到2014年底时,令吉开始不断下跌,如今已是下探到3.60令吉兑1美元的“关键”水平,若是再往下跌,很可能会又回到了3.80令吉兑1美元的水平。
其实从去年的12月份到今年的正月份,商家的进口货已因马币贬值无端端多付20%的成本价。
有鉴于石油价格的猛泻,从1桶百元美金降到不及50元美金,加上外汇储备金又流失198亿美元,而企于1160亿美元;接着在GST(消费税)势在必行(41日)和国家经济缺少外来资金支撑下,马币若是再跌破3.80令吉兑1美元也不是稀奇事。因此我国有必须加以关注乃至进行必要干预,否则投机活动会加速我国资金的进一步外流,焉能不提高警惕?

刊登于2015年2月2日《号外周报》第721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