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伊斯兰党在6月4日的党选上选出了几乎清一色的保守派人物组成中委会;并在翌日(5日)的大会上,在没有经过辩论下一致接纳宗教师理事会的动议,与行动党断绝合作关系。
有人为此提出质疑:伊党会否因为这样一面倒的立场造成党的分裂吗?如果不分裂会有一大批干部和党员退党而加入其他政党吗?
虽然自1951年创党以来,伊党不是没有分裂过,而是分裂之后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冲击,同时分裂出来的政党寿命也不长。
例如在1974年大选后,已加入国阵的伊斯兰党不满吉兰丹的州务大臣莫哈末纳西是巫统主席敦拉萨嘱意的州务大臣人选,却不是党主席阿斯里及党高层支持的人选。结果在1976年时,伊党吉兰丹联委会通过要求纳西最迟在1977年9月20日下台。
可是纳西抗命,反而号召6万人大集会,导致伊党开除其党籍,继之在立法议会上通过不信任大臣动议。
这一下子,纳西又再反击,不幸酿成暴乱悲剧。中央政府也就实施紧急法令,接管丹州政权。
在僵局无法打开下,伊党于1977年12月13日的国阵会议上被开除党籍。
于是伊党13名国会议员转成反对党议员,党主席阿斯里也辞部长职,唯剩下副主席哈芝哈山拒绝辞部长职,转而投靠巫统。
与此同时,与伊党闹翻的纳西将一批伊党人马拉出,另组回教阵线(Berjasa),与巫统合作。
当1978年3月举行闪电大选时,伊党因内乱失掉丹州政权,只剩两个州议席;反之国阵取得23席,与取得11席的回教阵线组织联合政府,第一次启开国阵(巫统)在丹州执政的时代。
这也意味着回教阵线在接下来的日子已被巫统融化掉。换句话说,从伊党分裂出来的回教阵线政治寿命并不持久。
再一个例子也是与阿斯里有关的。他原是丹州大臣。1972年伊党与巫统组成联合政府后,阿斯里就入阁中央,并在1974年正式成为国阵一员。
由于理念的不同和对人事的纷争,在这之后伊党与巫统的关系起了变化。
当丹州在1978年3月闪电大选为巫统取得执政权后,国阵主席胡先翁乘胜追击,在1978年的8月举行全国大选。这一年伊党仍由阿斯里领军,但阿斯里移师吉打遭遇滑铁卢,而伊党也只剩5名国会议员。
在痛定思痛下,1982年伊党选出尤索拉哇为新主席,阿斯里不甘被奚落,乃在1983年退出伊党另组回教真义党(Hamin)。1986年参加大选无所获,也就在1988年解散,而阿斯里本人也加入了巫统,从此寂寂无闻(1992年逝世)。
从90年代开始,伊党就扬起宗教旗帜,但转变的过程也是缓慢的。因此伊党的中委会一向存在着所谓宗教派和开明派(也在后来被称为“尔耳多安派”,以土耳其总统名字形容为开明派,主张与反对党联手)。
不过在2013年大选过后,伊党又再坚持其宗教政治路线;尤其是对回教刑法耿耿于怀。有人推测开明派的伊党分子会另起炉灶;也有人认为会有一批人加入公正党。目前看来时机仍未成熟,也还没有到这个地步。除非已回到宗教领军的伊党,不再容纳开明派进入中委,全面地排斥党内的开明派,否则伊党分子是不轻易言离的,历史已证明此路不通,看不到未来的曙光。
当然也不能否定它与巫统在大选中合作的可能性。
至于期望它重新加入国阵,那是不切实际的推测。
刊登于2015年6月15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