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5.1.16

马哈迪与恩师敦拉萨 (跃马扬鞭)



前首相马哈迪在其部落格(118日)贴出怀念阿都拉萨(敦拉萨)的文章,但只字不提其儿子纳吉(第六任首相)。这之间的因由是众所周知的;而吊诡的是并不是人人都了解个中的来龙去脉。但总归一句,没有敦拉萨的重开巫统大门就没有后来的马哈迪。马哈迪自己说了,他欠下的恩情是难以偿还的。
他们的政治渊源是这样的:阿都拉萨(1922-1976);马哈迪(1925— );前者只比后者大三岁,但在政治级别上却有明显的差别。当阿都拉萨于1950年从英伦拿律师学位归来后就参加巫统;而马哈迪则在巫统成立时(1946年)就已是巫统党员。
19552月敦拉萨参加彭亨州选胜出被委为彭亨州务大臣,同年7月敦拉萨又参加联合邦立法议会选举再胜出(这是独立前的局部普选)。
1957年马来亚获得独立,敦拉萨成为东姑阿都拉曼首相的副手,被提拔担任国防部长兼副首相。接着他出任巫统副主席(后来增设署理主席),敦拉萨也就名正言顺成为“坐亚望冠”的接班人。
他的政治地位在党内是稳扎稳打的,直到1969年大选“联盟受挫”后又肇“513”种族冲突事件,敦拉萨才掌握实权,先是出任《全国行动理事会》主任(1969年),继之成为第二任首相(1970年,东姑退隐政坛)。
其实敦拉萨的上位也是与马哈迪有一定的关系。后者是一位思想敏捷,抱负远大的年轻医生。他在1964年首次中选国会议员,旋后被委任为联邦农业销售局主席。不料在1969年大选时,马哈迪在原区竞选却败在回教党候选人手里。
虽然3天后发生“513”悲剧,但愤怒的马哈迪发表公开信,促请东姑辞职,以对大选“失败”负起责任。他毫不含糊地指责东姑没有关注马来人的生活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虽然联盟保住中央政权,但失掉2/3多数席优势;而又失去槟州政权;加上雪州及吡叻联盟所获席位又未过半数,以致延迟组成州政府,政治局势其时呈现动荡不安)。
因为马哈迪对东姑的抨击被认为过火,结果在728日(1969年)他被巫统开除出党。马哈迪形容那一段时期他如同生活在政治的旷野中,白茫茫一片,看不到前路。即便他在1970年出版了其名著《马来人的困境》,也政府列为禁书,只好继续在亚罗士悬壶济世。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1970922日敦拉萨成为首相后,他便在1971年欢迎马哈迪归队,这无疑给马哈迪提供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1974年,马哈迪被敦拉萨派出参加大选,在胜出后让他连升三级出任重要的教育部长职(当时流行的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凡是要在日后出任首相的人必须先担任教育部长)。
这又让马哈迪增加政治筹码在1975年的巫统党选中再次角逐党副主席(当1972年副首相兼内政部长伊斯迈病逝后,胡申翁便跃升为党署理主席,也出任副首相)而旗开得胜。
随后1976114日敦拉萨逝世由胡申翁接任成第三任首相后,出乎意料的是胡申翁挑选马哈迪成为副揆,而不是东姑拉沙里。
1981年胡申翁因健康问题退休时,马哈迪成为第四任首相。但1987年的党选却让马哈迪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对手是东姑拉沙里和慕沙希淡(副首相)结盟形成B队,来势汹汹。
在此胜负难分时刻,马哈迪的A队阵营在最后冲刺中得到彭亨代表的支持,也就只以43张多数票胜出(马哈迪761票,东姑拉沙里716票)。
有关这段历史虽然流传已久,但在去年马哈迪与纳吉结怨而前者要求后者辞职时,也终于爆出纳吉指前者忘了感恩。
马哈迪的回应是他已经尽其力拉纳吉一把,使他得以在2009年成为第六任首相,算是报了“大恩”。
除此之外,巧合的是,敦拉萨在1974年开启马中建交新篇章;而马哈迪则在1989年与马共签下和平条约,结束了长达41的游击战的历史篇章。两人一前一后,相互映辉,传为历史美谈。

刊登于2016年1月25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