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9.2.16

被“遗忘”的第三号人物 敦伊斯迈做不成陶渊明 因心脏病猝发死在代首相的龙椅上



197382 日,敦伊斯迈医生因心脏猝发,死在代首相的位子上。噩耗传开,举国震惊。虽然他曾经一度是呼风唤雨的叱咤风云人物,但由于逝世久远(43年),许多人已忘记或不知道有这么一位不贪念官职,却影响力巨大的政治人物。
究竟他是一位怎样的人?我们倒可以从他参政史看出来。
敦伊斯迈医生(Tun Dr. Ismail bin Abdul Rahman)(1915-1973),终年58岁。他于1915114日出生在柔佛新山的老家,早年在新山受马来文和英文教育。在1936年至1939年间,他在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攻读医科(马哈迪也是莱佛士学院的毕业生,此学院后来成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在尚未毕业时,伊斯迈转到澳洲墨尔本大学的皇后学院继续其医学教育(1939-1945)而成为执业医生。他是第一位在墨尔本大学取得医学士的马来人。回国后,先在柔佛的中央医院服务(1946年),接着在1947年到1953年他在新山自行创业悬壶济世,前后达6年之久。
在此期间,虽然未参加政治,但支持拿督翁在1946年组成巫统,共同反对英国行将实施的“马来联邦”宪制(Malayan Union)。
194821日,英国搁置“马来联邦”,改用与巫统及统治者达成的协议,定名为“马来亚联合邦”。也是在同一年的620日,英国宣布全面实施紧急状态,将马共列为非法组织。这意味着英军与马共的合作破灭了,而后者被逼再走进森林,一场“不宣而战”的军事对抗和冲突开始了(历时41年,直到1989年马泰政府与马共签署合艾和平条约才真正地结束了一场内战)。
也是在这个时候(1948年),伊斯迈医生被委任为柔佛州立法议会的官委议员,且出任州行政议员(1948-1954)。在这时期,他也当选新山市议会的市议员。正是在当红的年代,伊斯迈小登科,迎娶诺拉西金组织家庭(1950年)。
翌年,也就是1951年,他加入了巫统,真正开始他的政治生涯。这一年也是巫统的转折年,因创党人拿督翁离党另组新党(马来亚独立党),东姑身为吉打王子,接过主席位子时,也感到前路不明。
虽然如此,伊斯迈还是站在东姑这一边,并有幸被英殖民政府委任为联邦立法议员。在邓普勒钦差大臣掌权下,他出任“内阁”的土地、矿物及通讯部长。为此他迁居吉隆坡。这一年,内阁中最具权势的本地人是拿督翁,出任内政部长。尽管他已脱离巫统,但英国人还是看好拿督翁会成为未来的首相。及后(1954-1955)伊斯迈转成天然资源部长,仍然与拿督翁是内阁同僚。
可惜的是,在1955年由英国主导的一场半民主普选(即只选出52名立法议员,另外46名由英国委任),拿督翁领导的国家党(1954年从马来亚独立党转成国家党)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在联盟大捷下(赢得51席,1席归回教党),东姑阿都拉曼时代掀开了序幕,他出任马来亚联合邦自治邦的首席部长,他仍然委伊斯迈为天然资源部长。在次年(1956年),他被调升为工商部长,但拿督翁已不在内阁中。
吊诡的是,在1957年马来亚联合邦取得独立时,伊斯迈未出任内阁部长,反而被委派到美国出任大使和驻联合国常任代表,但保留住部长官衔。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究里,一位党国人才却在独立时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后来才知悉他因健康问题而出国。
不过在1959年时,他回来参加大选,在中选后再被委为工商部长。
1960年,马来西亚进入转变期,东姑在国会提出终止紧急状态,而改用“内部安全法令”(内安令)取代之。兹因事关重大,东姑乃委任伊斯迈出任内政部长。
虽然这个职位相当高,但不被视为第二把交椅,因为东姑已委任敦拉萨为副首相兼国防部长。这就是说,伊斯迈是党国中第三号人物。
1964年大选后,伊斯迈身负重任,在继续当内长下,又兼任司法部长。此时印尼苏卡诺挑起的对抗运动(马印对抗,因印尼反对马来西亚的成立(1963916日),形容它是新殖民地产物)。菲律宾也介入索取沙巴领土的纠纷。于是一个铁三角在马里西亚政府中成为核心人物,他们是东姑、敦拉萨及伊斯迈。除了要应对印菲的压力外,也要面对新加坡带来的内部压力。
1966年,印尼内部发生变化,事缘在这一年年苏卡诺的军官发动“革命”不成,反被防长纳苏顿的军队反戈一击,终于改变了政局,史称为9.30流产政变。这一场政变导致苏卡诺大权旁落,印共许多党员血染成河,而冒出一位右翼将领苏哈多。虽然他结束马印对抗,但却与中国断交,甚至全面禁止华文字在印尼出现。其对中国之仇视,已达顶点。
流产政变之后,马印对抗告一段落,加之新加坡又已在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伊斯迈压力减轻乃辞部长职,而到英国进行手术。因为他患上鼻咽癌,在手术成功后他回到吉隆坡与友人合开诊所。
讵料1969年大选后爆发“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基本行将息影政坛 的伊斯迈突被敦拉萨召回内阁,除出任行动委员会副主任外,也在后来重作冯妇,出任内长,也跃升为副首相。
重回内阁后,他有两种不同的言论,也在华社卷起波浪。
其一是“513”暴乱后,东姑指责是马共和反国家分子有计划的阴谋,但身为内长的伊斯迈经过调查后,则发表了与东姑不同的论调。他说每一个人认为共党应对骚乱负起责任,较后我们发现共党与我们一样感到震惊(此事后来也在陈平回忆录中再次阐明马共与“513”事件无关)。当伊斯迈的言论发表后,国人对“513”事件的指责对象也有所转移。
其二是在“513”事件后,耿耿于怀的伊斯迈认为是马华表现差,才造成联盟在大选中失利,也失掉槟州政权。他说如果马华和国大党继续“不死不活”,缺乏生气,那么巫统唯一的途径是与一两个联盟的伙伴拆伙。
此言一出也触及马华痛脚,陈修信马上反驳是因为马华及国大党承担了保护马来人特别地位及联盟的教育和语文的立场才消耗了大量华人及印度人的支持。
当然这种口水战是没有结果的,也就不了了之。但却刺激陈修信在1971年(国会重开后)搞起华人大团结运动,一时风起云涌,气势磅礴,此落彼起。可惜后劲不继,马华又与华团在半年后闹翻,所谓华人大团结昙花一现,也因此导致陈修信在1974年退隐政坛。
1973年,当敦拉萨请假前往英国治疗而委伊斯迈为当代首相期间,伊斯迈不幸心脏病发而逝世,他从政的一生有精彩也有低调,但因时运不济,来不及圆首相梦(敦拉萨1976年逝世),他就撒手人寰了。
也因为伊斯迈意外逝世,他留下的空缺(副首相及巫统署理主席)也就让胡仙翁取代了。
正因有此变化,马哈迪终于在1975年的党选脱颖而出,当选副主席一职。若没有那个机会,马哈迪不可能成为第四任首相。
时局就是这么巧合和“天意”难测,马来西亚走到今天还是因为老问题在进行差权力斗争,这就是政治,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有鉴于伊斯迈的低调,除了黄基明出版一本“伊斯迈评传”外(取名为勉为其难的统治家—伊斯迈的人生道路),其他则是零星的文章。
据闻,有一本伊斯迈的新传记行将出版,我们也期望能一睹其精彩内容,最好告诉我们鲜为人知的故事。

刊登于2016年2月29日《号外周报》第77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