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7.11.16

回顾马中历史渊源 (现代春秋)

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带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中国所引起的轰动不亚于菲律宾总统迪泰特的访华。不过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就比菲律宾的更加激动人心。
远在明朝时代,刚立国的马六甲王朝(1403-1511)就开始与中国发生了外交关系,这个国家的创造者是来自巨港的王子拜里米苏拉。马中的官方关系于此拉开帷幕。它起于明朝永乐皇帝的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及马六甲王国也有向明朝皇帝进贡。后来英国学者巴素博士翻查史料后发现郑和下西洋途径马六甲海峡一共五次,却没有留下很多的船员和水手。因此在荷兰统治马六甲时期(1641-1824),华人只是三四百人,不能形成一个华人社会。
唯有到了英国占领槟榔屿(1786-1957)及马六甲(1824-1957)和新加坡(1819-1963)才见华人大量南来。
巧合的是,华人的大批南来也是与马六甲海峡有关。事缘英国在控制整个马六甲海峡后(1826年英国将新加坡、马六甲及槟榔屿合并成“海峡殖民地”,直接归英国管辖,这也方便英国商人及东印度公司(1600-1858)扩大在海外的领土)。
不论这样做是否是掩人耳目(不是以英国的名义直接侵占,而是用半官方的商业公司为商业利益和政治议程插足其中),英国在组成“海峡殖民地”(三州府)后,就几乎将政府和东印度公司合二为一,通过马六甲海峡向中国源源不绝的输出鸦片。一方面用以麻痹中国人民,使他们变成东亚病夫;另一方面则带有强烈的政治欲望,准备打开中国的门户。
果然在1839年时,因钦差大臣林则徐将充公而来的鸦片在虎门公开焚烧,导致英国政府有了借口通过马六甲海峡派出多艘军舰炮打广州。在清廷不敌投降后,英国迫使清廷在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
从那个时候开始,英国利用香港作为跳板,鼓励大批华人南下;也有的华人通过南方港口投奔怒海。就这样大量华工涌入东南亚,其中更多的华人麇集的在马来亚、新加坡及后来的北婆罗州(沙巴)和砂拉越。此外,印尼和泰国等国家也成了华人移居的国家。当然也免不了有华人向香港、澳门和台湾迁徙。
正因为英国带来的效应,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终于成为与中国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国家,最明显的例子是孙中山在搞革命时,因不容于香港和日本,也就向新加坡和马来亚移动(1905-1911),试图通过海外华侨支持他的同盟会推翻封建王朝。结果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如愿以偿地建立起中华民国,彻底埋葬了帝国王朝。在孙中山之后的马新两地的人民;特别是华人因受到外来政治思潮的影响,在共产国际(苏联为首)推动下,在胡志明(后来的越南国家主席)主持下,马共于1930年在瓜拉庇朥成立,及后又辐射到砂拉越。印尼也不落人后,出现了一个以印尼民族为主的印共;还有菲律宾及印支国家和缅甸及汶莱也先后出现左翼民族主义运动。这一股政治势力震撼了西方国家,包括英国、荷兰、西班牙、法国和美国的神经线,后者也就与当地的左翼力量进行无止境的斗争。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恰巧又碰上日本向外扩张和侵略,整个亚洲成了日本蝗军的“猎物”。英军被迫与马共合作,以驱赶日军出东南亚。
可惜战后英军只管收编马共抗日分子放下武器,而不与抗日军分享政治权力,也就有了1948年的紧急状态的实施。
直到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后,马共仍在森林里进行斗争。这就使到英军尽其所能阻止及排斥中共势力南下东南亚。在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逻辑下,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扛起反共大旗,直接受西方列强的发号施令;马来西亚也是其中一个。只有在敦拉萨登台(1970年拜相,1976年病逝)后,才全面的扭转时局,把东南亚化成一个中立、无核与民主的地区。抑有进者,马来西亚也率先与中国建交(1974年),启开了马中关系的新里程碑。
从那之后,马中关系一直在马共阴影下“跌宕起伏”,进展有限。但意想不到和最大的突破莫过于马共与马来西亚政府和泰国政府在1989年在合艾达成的和平协议,马共因之放下武器,有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和都市。
也是在结束马共武装斗争后,马中关系才真正地飞跃成长;尤其是中国在1980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起,已全面地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
纳吉今日则以东盟的成就感及马中的情意结向中国领导人传达强烈的讯息:“马中是一家人”,所以才有双方不断强化互惠互利的关系。在这之中,双方都需要坦诚与共,以消弭任何不必要的猜疑与误解,这才是两国关系恒久之道。

刊登于2016年11月7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