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5.5.17

希盟党徽缺魅力?(天下纵横)

在大选脚步声越来越靠近时,各政党都忙于应对下届大选,其中较为头痛的是反对党组成的阵线经协商后,终于统一名称,也提出三种标志供“民”选,但问题是网民对三个设计都不满意,也就产生争议。
在这种情形下,反对党组成的“希望联盟”(Pakatan Harapan)(希盟)也许赶不及获得社团注册局的批准,极可能会如同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各党用回本身的标志(党徽)参加大选,因为若用其中一个成员党的标志,又会使选民混淆和误会,回到原点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其实政党组成的联合阵线始于巫统、马华和国大党。当它们在1954年统在一起时,就是用“联盟”(Alliance)标志:一艘帆船。这艘帆船代表了政党将引导人民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继后,反对党也在1957年组成阵线,即由劳工党和人民党合组成“社会主义阵线”(Socialist Front),其标志是将劳工党的锄头与笔和齿轮加上人民党的牛头而成为社阵的党徽。这就是说,马来亚在1957年后出现了两大阵营的斗争。不过当时存在的伊斯兰党和人民进步党则未参加“社阵”组合。
很遗憾的,在1966年时,因为劳工党与人民党对“国语政策”有不同的立场(劳工党反对;人民党支持),“社阵”也就宣告结束。
即使在1969年的大选时,反对党之间有某些默契,但始终没有结盟。当年新成立的民主行动党(1966年)与民政党(1968年)及人民进步党(1953年)和人民党(1955年)都比较合,也就发生了“政治地震”。这一震让民政党崛起成为槟州执政党;民主行动党也崛起成为最大的反对党。而在联盟阵营中,蒙受重创的马华公会除了失掉槟州主导政权外,其国会议员只剩下13席(参选33席),与行动党等星齐观。
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年代,马来西亚不幸遭遇“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这之后,执政的联盟酝酿改头换面,结果是联盟想到收编反对党,并借此机会更改名称,于是在1974年联盟摇身一变成“国阵”(国民阵线),其成员党由3个增至9个,标志(党徽)也改成“天秤”。这也意味着执政党为确保政权不会动摇,扩大联合执政的阵容是正确的抉择,因为到头来还是以巫统为主导力量。
直到今天,国阵依然存在,且成员增至13个,说明了这个组合因为有核心力量,而且在2008年及2013年大选中保存实力,也就不易动摇其执政地位。
反过来,自1974年政府从联盟改成国阵后,这个组合就一直成为政治主流,反对党再怎样追都追不上。
但改变也终于到来,2008年的大选,反对党首次破茧而出,除了执政5个州外,国会议员也跃增至82席。为避免夜长梦多,安华及快地组成“人民联盟”(Pakatan Rakyat)(简称民联)。
虽然三个成员党有讨论过推出统一标志,但各党都存在一种负担,担心选民不能接受。因此推出所谓共同标志事宜也就被拖延了。
不过,2013年大选前,民联提出的共同标志是十分耀眼的一朵梅花被三个弯月围绕,只可惜如今民联不见了。
但换上“希盟”的组合却让人失望地看到党徽没有突出性。所谓的红色底的Harapan及黄色底的Harapan也代表不了什么,不像标志,更像图说。还有第三个大拇指标志(Pakatan Rakyat)更缺乏政治色彩,不由得让人想起马来西亚一个花生名牌的标志:大拇指。

如果希盟用回民联的标志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也不需要兜兜转转,应及早呈交注册局,否则又是一场空谈,达不到统一的“宏愿”,与国阵一比高低。

刊登于2017年5月15日《号外周报》第837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