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纳吉于10月27日在国会下议院提出明年度财政预算案(2018年)基本上是大选预算案,因为他不但未提高物品的征税,而且发放更多的经济援助来满足国人。
从宏观分析,明年的财政预算案的开销共达2802亿5000万令吉,比2017年多出近200亿令吉。其中发展开销则保留与2017年一样,是为460亿令吉;而行政开销是2342亿5000万令吉。
以百分比来算,16.4%是归发展开销(460亿令吉),而82.7%是属于行政开销。在行政开销的项目中,以公务员的开支最大,达到791亿令吉(公务员数目相等于人口的5%,比其他国家高出一倍至两倍)。
至于在预算案收入方面,预计会有2398亿6000万令吉,其中税收包括个人和公司税占42.6%,还是最大项目。间接税有22.8%的收入,这包括消费税415亿令吉,国产税118亿令吉,进口税30亿令吉和出口税12亿令吉等。
另外非税务收入17.2%,其中政府资产借贷和应用占14.4%,及其他税务3%。以此比较,明年度的预算案仍是一个赤字的预算案。
两相抵消,财算赤字有403亿令吉(占GDP的2.8%),较2017年的3.0%少了0.2%。
其实我国历年来的预算案出现赤字不足为奇,几乎是20年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债不断增加。根据经济专家佐摩分析,我们的国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3%,接近制高点55%的门槛。去年国债增加158亿令吉,而外债也增加22亿令吉。截至去年,政府承担的债务已高达1千9百亿令吉。
我们注意到在明年政府又需要对160万名公务员发放1500令吉的特别津贴(其中1千令吉在明年正月发放,另500令吉在开斋节时发放)。至于退休公务员(约70万名)也可获得750令吉的特别津贴。两者相加起来,政府就要多付28亿令吉,这并未包括加薪和其他方面的津贴和提供贷款等。
例如:(一)公务员可购买回教土地(tanah wakaf)建的房屋并向银行贷款;(二)退休的公务员(服务至少25年)可获医药福利,包括父母,同时他们的退休金可提升至1千令吉,约有5万人受惠。
此外,提供公务员特假前往麦加朝圣,同时也可以在职修读硕博学位,上班时间有弹性。另外,怀孕的女性公务员可提早一小时下班,产假则增加至90天。
政府之所以对公务员特别关照是因为他们是政府的重要支持者,也是政府的支柱。
在当下160万公务员及70万名退休公务员合起来是230万名,如果有30%的公务员投票给希联,而又保住70%的公务员继续支持国阵;尤其是巫统,则有近150万人是国阵的铁票,再加上他们的家庭成员,若以4个为限,加上事主本人共有5票,也就意味着有750万张的票会归向国阵。
以此推论,再加上乡村区的垦殖民(获得津贴5000令吉)的支持,约有11万人,就会确保国阵(巫统)的流失票不多。
我们姑且相信在第14届大选时有1千500万选民投票(占总选民的70%),即意味着执政党已掌握了一半的选票。如再加上东马的“储存票”,国阵就会保住2008年及2013年的大选成绩(前者巫统参选117席,胜了75席,国阵总数140席,仍然执政。总议席为222席。后者巫统参选121席,胜了88席,国阵共以133席继续执政,总议席为222席)。
由此可见,巫统在过去两届的大选只能算是受挫,不算失败。失败的是国阵的友党。在这方面,我们也看到首相宣布一个大马信托基金的15亿投资单位将特别保留给印裔,但每名投资者限购3万个单位。难怪国大党主席苏巴马廉除了感谢外,也形容是给印裔带来更好的未来;反之希联没有任何承诺。
虽然如此,政府还是有能力提供优惠或折扣10%-20%让欠贷者(PTPTN)陆续还债。只是我们到今天为止,政府在提供折扣上亏损了多少?失联或烂账的数目又多少?这些钱是否由政府摊还银行及公积金局?而在这方面又损失多少呢?
对于华小,政府保留一年5000万令吉的拨款,算是杯水车薪。但意想不到的是,政府在宣布财政案前夕,一口气批准了在雪州和柔佛州各兴建5间华小,而且其中9间用华裔先贤的名字命名。
另一方面,政府也宣布批准6间华小搬迁,它们是因为没有学生而被批迁到有人口的地区。这6间中有两间分别迁至雪州和柔佛,剩下两间分别移至森美兰和彭亨。
在原则上,我们支持政府的开明和对华校政策的宽松,但我们要了解其实质情况,这些新建的10间华小是否真的有所需求增建?建了以后生源有经过分析吗?我们希望马华公会能公布它是以什么依据来圈定学校的校址?其中有几间是地主或发展商出资建的?又有几间是政府出资的?
而搬迁的学校是否也是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的选择?到底是马华或教总负起责任?
其中十分重要的是,从教总的调查报告显示,在1296间华小中,有537间是微型华小(学生不超过150人),其中有357间的学生不及100人;更甚者有151所的华小学生人数少过40名。
再看当今的华小生已从64余万名(2004年)降到54万余名(2016年)。因此也有人担心华小所收的学生已有96%的华裔家长将其子女送进华小,几乎人数已“饱满”。所幸近些年来有18%的非华裔进入了华小念书,使到非华裔学生接近十万大关,将来如再增加至30%也不足为奇。因此马华和教总有必要关注多间华小在重新规划下,是否能创造出一个新局面—成为各民族入读的学校?以展示华文地位的提高抑或是变相地刺激国际学校因为华小的良莠不齐而“吃香”?换句话说,财政预算案中我们也要把华校面对的困境计划在内,避免在教职员多过学生下,一些华小也继续开办,这不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吗?
既然华小有机会“新生”,我们真希望马华拿出一套解决华小的方案来,该迁校的就迁,该兴建的就兴建,该合并的就合并;甚至没有生源下,该关的就要关,不要专门找一个学生来维持一间学校,这叫热爱“华文教育”吗?刊登于 2017年11月2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