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7.11.17

走了杨邦孝来了许启谟 —林苍祐与杨邦孝的政治故事(完)

林苍祐当上马华总会长(1958323日)的得力左右手,一个是党的总秘书朱运兴副教长(学历是香港大学三年级生),另一个是宣传主任杨邦孝(学历是律师,与李光耀在伦敦剑桥是同学,奠定了他们两人成为至死不渝的挚友)。
1958520日及63日,有两批中学生分别冲向林苍祐的医务所提出质问。先是中华中学的学生当面要林苍祐答复八个问题;后是韩江中学的学生在校内举行闪电式的大集会后,接着“闯入”林苍祐的医务所提出三项诉求。
综合起来,两校学生的要求主要是:为何马华代表单独会晤教长,而不邀“三大机构”(包括董总和教总)的代表一起面见?马华公会对新考试制度的看法(政府规定初中的初级文凭及格是作为升高中的标准)?ƒ不仅要求校方收回开除学生的成命,而且要求在甄拔考试未获得合理解决之前,不强迫学生参加;及政府应澄清超龄生可否修完高中课程?(那个年代,华社称为初中甄拔考试和高中甄拔考试,使用华语出题和作答)。
所谓的改制和超龄生的问题在1957年教育法令(由拉萨报告书转成法令)中也有接受华文中学申请津贴而改制成被控制的学校。其中钟灵中学、芙蓉振华中学及昔加末华侨中学的改制已成定局。
此外,政府也规定在1957年时,年满17岁的(小学生)必须退学,而到了1962年,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不超过12岁;至于中学,按规定是13岁进中一,17岁中五毕业。后来政府改成同意改制中学设“下午班”,以收容超龄学生,这些“下午班”后来变成所谓的“独立中学”了。
至于考试制度也引发激烈争议。教部认为所有学校应参加统一的考试,即初中考初级文凭,高中考高中文凭或剑桥文凭,概以英文出题和作答。
教总则认为应按拉萨报告书规定,允准不同源流的中小学存在,且可用本身的媒介语出题;同时中学初级文凭考试只属测验性质,不能当成升高中的条件(必须考试及格)。
有鉴于事态严重,担心又再酿成更大的学潮,林苍祐马上吩咐杨邦孝一定要面见教育部长佐哈里。杨邦孝果然不负众望,他最终在取得了教长的同意,可将甄拔考试改成测验性质,与升级和津贴无关。林连玉回忆录中这样说:由于杨邦孝口说无凭,他很难向学生交待,也就要求杨大律师在纸条上签名为证。通晓中文的杨邦孝照做了,一场第二轮的大罢课也就消弭了。
当年的林苍祐意气风发,矢言马华与华教共存亡。
第二件事却给林苍祐栽了大筋斗,连他整个“革命团队”也去了“荷兰”。
事缘在1959624日的时候,林苍祐按马华中委通过的议案,致密函给东姑,要求在议席分配上马华分到40个议席。这样倘使未获得联盟中非马来人政党的同意,将不能对宪法提出修改。
当年马来亚国会共有104席,而1/3席是35席。马华认为它提出40席是合理的,因为也要提防某些席位输给反对党。
后来有关争议又似乎可以降到35席,但这也不是东姑所能接受的,他认为林苍祐的密函形同在他背后捅一刀。
在密函中,林苍祐也提到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要事,应允准现有的学校用其教学媒介语举行考试;且具有与国家教育文凭同等的程度,并纳入教育政策之中(即受到官方承认其文凭的价值)。
本来林苍祐是期待在1959710日的联盟会上讨价还价,但有关密函却提前在媒体曝光。对杨邦孝来说,马华是以民族大业高举鲜明的旗帜,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要表明立场。这就是为什么杨邦孝把密函公诸于世。
虽然林苍祐在710日与东姑会面,但不欢而散。这意味着暴风雨快要降临了。
果然东姑在710日的复函中表明不再与林苍祐合作,但将与支持联盟的马华会员合作面对大选。这宣告了马华内部的分裂,陈修信派从中崛起,获得分配31席(未达1/3席),而林苍祐派榜上无名。
在无可奈何下,林苍祐派杨邦孝会晤李光耀(他刚在195965日就任总理和组阁),而杨邦孝虽与李光耀关系十分密切,但也无法说服李光耀发表文告表示同情,因为李光耀要以新加坡利益为重,希望能与马来亚合并而不愿得罪东姑。
退一步说,如果李光耀当年有反应,也无法扭转局面。也因为这样,林苍祐、杨邦孝、朱运兴等人败在马华内部的分裂与争权夺利。最后杨邦孝在1969年举家定居新加坡,先是出任华侨银行董事主席,后在1989年应李光耀之邀,出任新加坡法官,并在1990年接替退休的黄宗仁,成为首席大法官。一直到2006年以79岁高龄退休。
吊诡的是,陈修信掌权后起用的是新加坡政治部主任许启谟(林有福时期的政治部主任)来当马华署理总会长(1972年病逝)。李光耀不欣赏许启谟,形容他是肥胖臃肿,财大气粗的人。而失败的林苍祐在10年后(1969年)东山再起。也是在这一年,杨邦孝找到了他的“伯乐”李光耀,彼此惺惺相惜,把新加坡搞成了一个不是小国的小国。
如果当年是林苍祐与杨邦孝合作领导马华,马华今天会变成怎样的政党呢?也许廖中莱与魏家祥不妨回望历史,从中找出马华的弱点在哪里?而马华的政治遗产又是什么呢?

刊登于2017年11月27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