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1.12.17

峇峇非英籍民终归是华人


马来西亚有一个独特的族群,我们称之为“峇峇与娘惹”(Babas & Nyonyas)。
虽然有人说,峇峇和娘惹的诞生始于15世纪到18世纪之间,即在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公元1405-1433后留下一批人在马六甲生活,而生下了当地出生的华人。也有说,在清朝入关后(公元1644年起),有较多的华人南来定居在东南亚各地。但真正开启华人大量南来则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因为英国在1786年及1819年开辟了槟城及新加坡后,急需大量劳工从中国南来;尤其是在1826年将槟城、新加坡和马六甲组成“海峡殖民地”(即华人俗称的三州府)后,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华人下南洋。这就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拿下香港(1842年)作为中国华人南来的跳板。
当这些人在马来亚和新加坡乃至印尼定居下来后,他们所生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就成为“土生华人”或称为“海峡华人”。
第一个成立的“峇峇公会”是在1900年,全称“海峡殖民地英籍华人公会”(Straits Chinese British Associations),后来易名为土生华人公会(Peranakan)。
根据约翰甘默(John R.Clammer)所著的《海峡华人社会》中这样说:“海峡华人”及“海峡土生华人”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来自中国的华人或称为“新客”;后者指在海峡殖民地土生土长的华人。土生华人基本上受英文教育,他们不承认是华人,而自认为“英籍民”。
很显然的,所谓土生华人是把自己西化,不论在思想上或语文上,但仍操作福建语音的巴刹马来话。这些人也在早期得到英殖民政府的赏识,被聘用在政府部门担任文员。不过他们并未把自己“回教化”,而是保留华人的宗教信仰或信奉基督教,乃至在衣着上及节日庆典上都保持中国的传统。
在这方面,林建寿[1]的回忆录中对土生华人有重要的见解(他的著作定名为《金色沙滩的鸟瞰》(The Eye Over the Golden Sands)。他说“峇峇与娘惹”将他们自称为土生华人是要区别他们与中国人有所不同。这些人受英国西化的影响,也操英语,形成走向西化的先锋,以使槟城成为这个世纪的第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社会。
虽然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感到骄傲,但他们喜欢被归纳为本土人,远胜于被划为中国人。
抑有进者,峇峇和娘惹也发展自身的生活方式,容易被英国文化同化,并在最终使他们成为东西方交汇的桥梁。但他们的愿望未能落实,因为英殖民政府认为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不可能交汇在一起。
因为身份(英籍民)不被认同,导致峇峇在抗日战争上不热心。战后,当讨论到独立时,峇峇一族终于感觉到需要政治领袖出面争取,不然他们将丧失所要追求的地位。
一向以来,峇峇一族视本身拥有“特别地位”(Special Status),甚至自视为“土地的儿子”,但因宗教关系,被排除在外。加上没有团结的声音,且远离政治,他们变得少有作为(既然是非回教徒,也就在法律上不能被列为拥有特别地位的马来人或土著)。
结果峇峇一族通过海峡殖民地华人公会派遣一个由连裕祥[2]为团长的代表团前往英国准备会见英殖民大臣署官员提呈备忘录,以保护槟城的华人。但英国政府拒绝会见代表团。在不聆听他们的意见下,全面否定他们的要求,后者只得悻悻然回国(以上摘自林建寿的著作)。
当英国完全漠视峇峇一族后,峇峇原先对英国的期望已告破灭,是英国在20世纪为他们成立峇峇公会和给予特别照顾,但在未完成使命前,英国弃他们于不顾,也从来没有为峇峇的未来作任何的规划。
正因为土生华人得不到“英籍民”的地位,当194821日“马来亚联合邦协定”生效后,就不存在峇峇一族的地位,所有人民得依照协定分成马来人(马来人有规定的定义)、华人、印度人及其他种族等;而宗教以回教为官方宗教,其他宗教可自由信仰。这就意味着峇峇被归为华人。
前任槟州首席部长林苍祐在一则演词中有对“槟城土生华人”作出较为清楚的解释。他说“从早年开始,我们的先辈对槟城发展的捐献是慷慨的,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甲必丹胡始明是观音亭的大捐钱人,也是白云山华人公塚的捐献者;同时在1878年辜尚达扩建槟城大英义学校舍(成立于1817年)。此后也在莱特街建了一座喷水池(在市议会大厦旁,已停止操作)和捐出阿依淡蓄水池的地皮。同时义兴献地建造槟城中央医院;谢增煜则在旧关仔角交通圈建了一座大钟楼。因此我要建议槟城市议会设立一项“槟城土生史迹基金”,以便能保存一个完整记录,发展成为“槟城土生”的文化特质。
遗憾的是,林苍祐在1984年(被封为乔治市荣誉市民)提出此议后,至今仍无下文似乎历史被忽略了。
既然峇峇被打回“原形”,也就激发不少峇峇从政以争取华人应有的权益。这包括陈祯禄于1949年创办马华公会;林苍祐于1951年创办激进党;林建寿在1957年加入劳工党。在新加坡方面,李光耀于1954年成立人民行动党等等。他们的参政就象征着峇峇不得不认同政治的现实,以种族作为基调。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出现过“峇峇党”,除了峇峇人数有限外,也因为峇峇也即是华人,他们可以参与任何政党,包括华人政党,就没有需要自成一党。这也反映出早年华人向英国靠拢和期望能得到英国的保护以成为英籍民,进一步成为英国公民或拿英国护照的梦想已是一场空,华人没有特权,其实英殖民政府早有定论。


[1] 林建寿(Lim Kean Siew)早年是劳工党强人,曾任社阵秘书长。1959年当选国会议员,并在1964年大选时再次蝉联。但1967年槟城发生抗议英币贬值15%的大罢市,导致林被捕一个月。释放后一度扬言要重组劳工党,可惜曲高和寡,无法成功。1974年转加入马华公会,而在1980年的补选中当选州议员。但在1982年选举中又失败,从此与首席部长职擦肩而过。
[2] 连裕祥(Heah Joo Seang)是橡胶业巨子,曾任树胶公会主席及韩江董事长。于1951年参加拿督翁组成的“马来亚独立党”(后易名为国家党),出任副主席,但在拿督翁于1955年参加普选全面失败后,连裕祥加入马华公会,一度担任马华槟州联委会主席。


刊登于2017年12月21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