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任首相胡先翁在1981年退休后,马哈迪出任第四任首相(1981年7月9日)。他是第一个没有贵族和皇族身份的专业医生,也可被视为“平民首相”,因为他没有显赫的背景,父亲只是一名教书先生。
正因为这样,当胡先翁在1976年挑选副手时,他专挑马哈迪,而不是挑选嘉化峇峇或东姑拉沙里。因为嘉化峇峇学历不高,是师训出身的老师和校长;而东姑拉沙里虽毕业自英国的经济学士,但他与东姑一样有皇族背景,也就不被胡先翁优先考虑。他可能是不希望政权又回到皇族血统的身上;或者与他的父亲拿督翁的遭遇有关。拿督翁不仅是柔佛的望族,但不是皇族也曾被苏丹剥夺过官职。虽然名望很高,但总高不过苏丹。因此胡先翁就有意平民化首相这个角色,当然起码还得是个知识分子。
马哈迪是在胡先翁手下当过5年的副手生涯后,才走向顶峰。他一上台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东姑拉沙里下马威。
原本他应该挑选东姑拉沙里成为副相,因为东姑拉沙里是年资最高的党副主席,而且也是财长,但马哈迪偏偏让署理主席一职开打,他属意的是教育部长慕沙希淡。因此这两个人被放在署理职上争高低。
虽然马哈迪没有明显地表现出对东姑拉沙里的不满,但他倾向慕沙希淡反映出他的“平民首相”的思维。他在当副相时与东姑拉沙里失和是众所周知的事,因为拉沙里不服胡先翁没选他为副揆(他资历比马哈迪高),所以曾以财长身份奚落担任贸工部长的马哈迪,并未把他当成第二号人物。
在1981年要选副相时,马哈迪也就使出一招让党代表作出决定,以让东姑拉沙里输得心服口服。结果慕沙以722票击败获得517票的东姑拉沙里,而当选党署理主席。
马哈迪在得偿所愿后,他委任慕沙出任内政部长兼副首相,把他不喜欢的雅沙里沙菲宜从内长调任外长。而东姑拉沙里仍担任财长兼巫统财政(委任),旨在平衡与相互牵制慕沙与东姑拉沙里之间的微妙关系。
就在马哈迪拜相后,有一位年青人在1981年闯进他的视线,他就是回教青年运动(Abim)的主席,也是著名的叛逆青年,曾在马大领导学运且成为1974年华玲反饥饿运动带头人之一的安华。虽然事后被扣捕(1974-1976年)两年,但他在释放后依然活跃于回教运动,也积极介入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其中最轰动的是,他在1978年同情回教党被打压而在丹州闪电大选中败落。
当时回教党积极拉拢安华领导回教党,幸好他没有答应,才有了后来的脱颖而出的安华。
情况是这样的:因为政府提出社团修正法令,规定社团只有两种,或成为政治性社团,可以谈论政治和公众事务;或可成为俱乐部性质的社团,不可谈论政治及国家议题。
由于很难适从,华社不但强烈反对,而且马来团体也不接受。在一片抗议声中安华被推举为全马反社团修正法令委员会的召集人,负责与政府交涉。
在当时民间发现“盲人协会”(非政府组织)竟被列为政治性社团,可以谈论政治。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盲人社团要的是协助失明的人筹款和提供各种训练。怎么可能涉及政治?
后来安华终于说服马哈迪及慕沙希淡放弃“社团修正法令”,让它回到原状。这一胜利也给安华提供有利的政治筹码。也是在这一年(1981年9月)安华加入巫统,马哈迪亲自宣布安华加入巫统,即便因之激怒党内元老,但马哈迪却放手让安华推动政治改革。
1982年安华被马哈迪推举为峇东埔国席的候选人,这个席位当年由回教党占有,马哈迪要安华将之拿回来,而不是提供一个舒适的选区让安华轻易过关。
就这样,安华通过全家开展竞选活动,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回教党的原任议员查比里黯然退场。不久之后,安华被委为首相署副部长,专门处理回教事务和政府的代言人。
这一年的大选是马哈迪上台第一年的试金石,结果他取得辉煌的胜利,在154个国席中,国阵占了132席;而反对党只有22席(此时反对党剩下行动党和回教党)。
当时1982年大选后组成的内阁,一般的舆论都称为“2M政府”(即取马哈迪名字(Mahathir)开头的字母M和慕沙希淡(Musa Hitam)名字开头的M,也就成了“2M政府”)。初时还不大要紧,马哈迪也没有阻止,因为他需要在党内巩固势力;尤其是前雪州大臣哈仑虽服刑,但势力很大,竟在1981年的党选中被选为副主席之一。
在权衡利害关系下,马哈迪还是挺慕沙,以面对1984年的党选,东姑拉沙里再次挑战署理主席职。他不幸在1983年被卷入土著金融丑闻。这是指属于政府金融公司向香港商人借出2亿5千万元马币竟成了烂账。后经查明,此案与东姑拉沙里无关。可惜党选已过,对姑里没有帮助,再次败下阵来。
此时慕沙写一封密函给马哈迪,反对委任东姑拉沙里担任内阁部长,但不被马哈迪接受,他坚持委东姑拉沙里为贸工部长,财长则交由其亲信达因出任。由于马哈迪对慕沙有戒心,两人关系慢慢疏远,最后终于爆发出来。
刊登于2018年5月28日《号外周报》第890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