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是马华公会有史以来最黑暗的日子。参加39个国席,只赢得1个国席,那就是魏家祥保有的硕果仅存的国席。在州议席方面,马华参选90席,结果只剩下两席,一席由玻璃市的知知丁宜区的郑再安胜出;另一席则是彭亨州积卡选区的李亚旺胜出。前者的多数票仅142张;后者的多数票也只有202张,这就是说马华是险胜的。
今天在这样的凄风苦雨中,身为马华老二的魏家祥将如何应对?倒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还有在不久之后,他就要从廖中莱的手中接过棒子,担子不但更重,前路更是一片迷茫。难怪魏家祥最近在接受访问时说,马华至少要扮演15年的在野党才有机会翻身。
如果此说有理,则马华除了魏家祥外,还得组成一个团队,而且要有接班人的梯队,否则将来青黄不接,又如何不乏接班人呢?说实在的,马华的领导层除了陈祯禄(当他成为马华创会会长时,已是66岁高龄)外,其他的总会长都是在风华正茂的年代接班的。就算是目前的总会长,廖中莱也只不过是56岁,而魏家祥才49岁。这对他们来说是正当盛年的时刻。
不幸的,碰上509已变成一无所有,但魏家总得支撑下去,可是要怎么支撑呢?一时想来,也真是毫无头绪。不过倒是可以从魏家祥的口中检讨马华的过失。例如他说“马华卸下了过去的原罪,也好不容易放下了历史包袱”。马华在1949年创党后,一直背负重大的民族和历史包袱,必须顾及国阵精神和盟友的感受。509后,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如今的马华已没有义务为巫统说好话,也无须为巫统的过错“买单”。
什么时候马华开始为巫统“买单”(背书)?这事要追溯回1959年大选前,东姑腰斩了林苍祐(马华第二任总会长)的“哀的美效书”,并踢走林苍祐派,转而争取陈修信与巫统合作。就这样马华接受31国席(不再是争取中的40席)后,开始臣服于巫统;尤其是1969年的大选时,马华参加33个国席选举,结果只有13人中选。较后更被副首相兼内政部长伊斯迈形容为“半生不死”的政党,可能巫统的唯一途径是与之拆伙(1971年)。
在这之后,刺激了陈修信大搞华人大团结运动但未思及离开联盟。
以当时的政治氛围而言,马华是未有足够的条件自立门户的。因此在华人大团结运动告一段落后(1971年中),马华又回到有限度自我转型的年代。待到1974年马中建交和国阵成立后,马华更是不能脱离巫统而生存。因为国阵又多了新成员,而且是马华的宿敌。
随着陈修信的退休和李三春的上位后(1974年),马华在国阵内的表现有些改善,已没有必要检讨马华在国阵的地位。但马华还得为巫统背书,承担巫统霸权政治造成对华社的伤害。但也为了一句口头禅“朝里有人好办事”,又成为马华不脱离国阵的“座右铭”。
虽然在2008年308政治海啸后,马华蒙受严重的打击,参选40个国席,保住15席;参选90个州席,保住31席。在那个时期,华社及马华的头头都怪责巫统的独裁政策和种族政策让华人对国阵失去信心。可是光讲而没有行动,也就意味着马华依赖巫统太久了,要自己站起来也不知怎样站?惟有来到蔡细历当总会长(2010年)后,才在2013年通过如果在下届大选(2013年)成绩比2008年的还差,马华就不要入阁。但这种消极的做法并未带来实际效果,也导致马华在2013年的505大选进一步被打击,只剩7国11州。因为已有议案在先,马华就未入阁,但仍属国阵一员,看起来怪怪的。因此在廖中莱于2014年出任总会长后,他终于通过特大撤销“不入阁的议案”,马华也就重新入阁,自然不会思及离开国阵的事。
如今魏家祥才惊觉“作非今是”,但已太迟了。巫统不但失掉政权,而且马华也败得不清不楚,既迷失了路也失去家园。
在这种情形下,魏家祥说,马华已不能再代表华人。
在痛定思痛下,马华的失败除了巫统的傲慢与高压手段外,另一半的责任是马华自己造成的,它在1959年后何曾有过强硬起来的立场抗拒巫统的不公与种族政策?
再者,马华自陈修信以来(1974年退休)就被安排在内阁内担任第二级的部长,也让华社有所失望。即使在今年的大选,马华推出兴建10间华小和政府从承认统考文凭,也算是“迟来的爱”,华人也不再为此回馈马华的“努力贡献”。
巫统的宣传主任安奴亚慕沙驳斥魏家祥的“买单论”,毕竟巫统也尽力帮忙马华,而是马华无法力挽狂澜于既倒所致。如果是这样的话,马华也该为自己立“墓碑”。
虽然巫统代主席阿末查希促请双方不要再争执,但仍无法解决问题。因为国阵其他成员党如马华已视国阵不再是驱动机,反而是破烂又抛锚的发电机。
总的来说,巫统只能管好自己,不要再提国阵了。马华也不必看得太远,将之改成多元政党,虽然在2040年后华人人口只剩下15%(目前是23%),但马华也不能为未来放弃当下的宗旨和立场。眼下是重振和建构马华成为具有代表华人的政党,有选择性与其他政党合作,不是结盟,待日后才来谈多元。不然此时说多元,将会使马华陷入更大的混淆。
刊登于2018年6月7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